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戶外炊具應用 到底用什麼鍋比較好?

過去的戶外活動愛好者長期累積了將家用器具搬到野外實驗的經驗,吃了不少苦頭,卻為身為後輩的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參考資料,針對這些長年累積的經驗來發想、設計的作為,促成了戶外專用炊具的革新。

現在,因應戶外炊事而設計的鍋具越來越多元,除了輕量化、多功能、系統化的發展路線,近幾年來也有業者開始在效率的提升上多所著墨,因此推出了特殊蓄熱鍋底、鍋爐合一等等大膽創新的產品,使得炊具產品在材質與造型之外,又增加了節能、效率、美觀等考慮選項。

 

綜合看來,選擇戶外鍋具的考慮面向有材質重量、收納性、實用性等項目。

 

材質重量

不同材質的鍋具重量差異頗大,鑄鐵、不鏽鋼、鋁合金、鈦合金是目前野炊用具的主流。鑄鐵的發展歷史悠久,煎、烤、煮、炒都適用,然而最大的缺點在於笨重與鏽蝕;不鏽鋼強度高又好保養,是現代廚房器具的要角,但重量不輕;鋁合金延展性佳,可以做成極薄極輕的器具,但強度稍弱易受擠壓變形;鈦合金又輕又強韌,是高階冶煉技術下的產品,但需要特殊工法才能生產,所以價格昂貴。

 

鑄鐵與不鏽鋼因重量限制,較適合家中廚房、休閒露營使用,登山或長途健行則會以質輕的鋁合金、鈦合金來增加行動力。但輕量化並非唯一標準,一般說來厚重的器材多半蓄熱能力較好,熱力分布均勻,適用的料理手法較廣泛;輕薄的鍋具熱力傳導直接但分布不均,不容易操作,多拿來煮湯燒水。若以強度與重量的比值高低來看,值最高的鈦合金是最受登山者青睞的材質;而鋁合金以陽極處理或表面塗佈技術製成的鍋具,綜合了各種材質的特點且用來順手,也頗受歡迎。在實用與輕量的考量之間拿捏,正是器材多樣化的背後原因。

收納性

攜帶出門旅行的炊煮用具,最主要的考量是在於攜帶的空間有限,在極端條件下使用的野炊用鍋具需考慮到空間的最佳化利用,將口徑、高度各異的鍋子、零配件收疊於最大的鍋中,或是開發配件供不同用途的鍋具共同使用,或將多種用途的鍋具融於一體,都是為了盡量減少占用的空間與負擔的設計。將鍋、蓋、盤、碗整合收納於一體的套鍋,除了易於堆疊,也方便清理,即省空間又省時間,其系統化設計的思維正能解決使用者所面臨的問題,是當代野炊鍋具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實用性

鍋具總要在實際的炊事當中才能展現本領,實用性也就是完成預期料理效果的程度。有些鍋具又輕又堅固卻連簡單的煎蛋也無法滿足,有些厚重碩大的器材毫無質感卻在山林當中廣為風行且歷久不衰;究其原因,實用性是造成滿意度與使用意願的主因,其評斷標準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深鍋握把的設計若為摺疊設計,能否兼具穩固與足夠的支撐力,以免裝盛著水時因為晃蕩程度過大而無法控制?煎盤的握把若採用分離式設計,是否考慮到組合後的密合度,以免間隙過大而造成盤面非預期的晃動?炊具之所以採用某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應該因此而製造出額外的問題,選擇戶外炊具則應依器材的特性與使用者炊煮習慣、使用情境來評估炊具組合的適用性。

 

從用途看鍋具

煎盤:煎盤是用來加熱扁平狀的食材,如肉排、魚排、吐司片等,為了在烹調過程中容易操作,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盤面熱力分布均勻,這看似簡單的要求,遇上薄壁的鋁合金、鈦合金器材時就很難達成;而以鑄鐵、銅等優良熱導體為底的鍋具,因蓄熱性佳所以盤面熱力均勻,卻因材料特性而難免於重量破表。折衷之道是以薄壁鍋體結合內面不沾處理的鍋具,在功能與重量上都有顧及,是作為野炊用煎盤的理想選擇。

 

煎盤料理之例

凡使用少量湯汁、油水調理的料理,多以煎盤來處理,如乾煎饅頭、煎肉排、醬燒蘿蔔糕、煎魚、煎蛋、蔥油餅、回鍋肉、糖醋魚、紅燒肉、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都可以用煎盤來製作。

 

深鍋:容量較大是深鍋最大的特色,適合燒水、煮湯等水分多的烹調手法,通常也是最占空間的炊具,所以最好以輕量材質打造;深鍋可以說是戶外活動炊事當中最常用到的鍋具,有時甚至是唯一的鍋具,所以,首次選購炊具,就應該以深鍋為採購重點。

 

深鍋料理之例

深鍋主要用途在於調理湯汁較多的料理,常見的湯類、火鍋、滷味、濃湯,多是以深鍋來處理。如咖哩醬、酸辣濃湯、香菇茶葉蛋、白菜滷、魷魚蒜鍋,另外在野外處理主食,若無專用鍋具也可以一般深鍋來替代,如百菇菜飯、廣東粥即以這種方式製做。

 

炒鍋:是中式料理常用的鍋具,用來以大火加熱,將食材快速熟成,保持食材的鮮脆口感與色澤。好的炒鍋要有適當的重量,直徑太小也不好使用,所以會占用一定的收納空間,過去並不常出現在戶外用品項目當中,近年來隨著休閒露營的需求而推出;雖非必要裝備,但若能帶上一個出門,餐桌上的豐富性將大幅提升。

 

炒鍋料理之例

需要一個較大翻滾空間的烹調手法,多適合炒鍋來做,如培根炒飯炒碼麵培根高麗菜客家小炒,都需要讓食材在鍋具中反覆翻滾以期快速均勻受熱,用炒鍋來做會更有效率。

 

荷蘭鍋料理之例

戶外料理最頭痛的烘烤料理,如布朗尼蛋糕、百匯披薩、紅豆煎餅、爆米花、家常牛肉、甕窯雞、三杯中捲,以荷蘭鍋來處理,都能輕易達成。

 

荷蘭鍋:由鑄鐵打造而成的荷蘭鍋適合多種調理方式,黑沉沉的粗曠外表與它料理出來的細緻風味有著極大的反差。荷蘭鍋有種獨特魅力,通常不了解它的人不想理它,但用過它的人卻經常離不開它。荷蘭鍋是休閒露營愛好者的理想炊具,有了它簡直像帶了一個行動廚房,各種需要高溫均質加熱的烹調手法,甚至一般的烹飪手法都能運用;但最大缺點是重量太重,離不開家庭或交通工具太遠。

 

什麼炊具最好?

 

常有人問什麼器材最好,實際上並沒有最好的器材,與其追求最好、最貴的,不如找到最適合旅行條件及目的要求、或是使用最上手的器材,並正確使用以發揮器材應有的效果,能以高效率來達成野炊工作的炊具就是最適合的炊具。

 

「最適炊具」會隨著下列條件而異:

  1. 旅行條件:團隊人數決定烹煮份量與攜帶能力,行程長短決定烹煮次數,行程性質則影響烹煮執行的難易程度。舉例來說,一趟郊區露營旅行,可以攜帶的炊具限制較小,某些家用設備無論如何笨重也可以攜帶出門,將就使用,甚至還能夠保有與居家一樣得心應手的效率。如若攀登高山行程,則須將人數、餐次、重量、體積、天候等條件考量清楚,仔細計算後再依必要性剔除某些享樂器材,並將烹煮手法降到最簡化的程度,以決定攜帶最精簡的炊煮器材。
  2. 菜單內容:料理種類越多變化,烹飪手法越複雜、多樣,口腹的享受當然越豐富,但所需耗用的資源越多;體力、時間、空間等有限資源就是限制條件。在享樂與限制條件之間的選擇,就是每一趟旅行炊事計畫的重點。
  3. 使用者習慣:再高科技材質、再高價、再設計精美的炊具,還是要交給實際執行炊事的人使用,會被正確且有效率使用的,才是具有效用的炊具。在台灣山林間會有機會看到鋁製臉盆與鈦金屬煎盤並排同炊的情況,但做出來的料理與效率並不一定與炊具的價格成正比,炊具的實際價值與效果因此得見真章!在出門前選擇攜帶炊具時,如果遇到無法抉擇的時候,那就依炊煮者的使用習慣來選擇吧!

 

 

圖/莫名
文/山野廚男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