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百年之後……當木造山屋再次出現在台灣山林

在另一個不久以前的時空,木構山屋曾廣建於台灣的山林,近百年後的今天,它們輕輕而靜靜地巧立或躺臥在綠幽幽的森林中、箭竹搖曳的稜線上、溪聲潺潺的河谷裡,接納了綠苔、藤蔓、枝葉恣意的攀上自己,溫柔地成為山林地景的一部份......當木構山屋再次出現在台灣山林,又意味著什麼?

思考看看,怎樣才算是一棟符合永續山林概念的山屋?以最堅固的材料保證一座山屋能永遠屹立不搖於山林,是否符合永續的概念、現實中有可能做出這樣的保證嗎?或是反過來思考:「一座山屋總有一天會倒下」,而倒下的山屋將會留下什麼。

 

身為一位生長在千禧年後的登山健行者,很難想像近一百年前的日治時期,選用木材曾是山屋設計的主流。當時的建造者也許沒有考量到它們五十年後能自然腐化成台灣山林的一部份,僅僅是受限於材料能就地取材而選擇木構,巧合之下,數十年後這些山屋歷經了必然發生的破敗過程,但遺留下來的木建材仍能溫柔的融入山林不甚突兀。

 

我想,這就是屏風山屋的永續哲學。

 

 

探訪國內百年來第一座木造山屋

 

專訪團隊穿過靜謐的松林,直立的枝幹在眼前若隱若現地遮擋著視線,踩著軟綿綿的松針地向前走,木色的屏風山屋慢慢完整地進入我們的眼界,上山前與設計師的訪談中我們知道這是一棟盡可能融入環境、低調的全新山屋……

 

「的確,比起印象中熟知的台灣常見山屋型式,它的外觀『低調地引人注目』!」

外訪團隊走進松林,山屋就在後頭……。圖/一路報導

 

屏風山屋在2022年1月中旬完成建造,開始提供申請入住。新完工的屏風山屋一共有32個正式床位(保留4個為管理用,開放申請28個,最晚入山五日前可至入園線上申請網申請)。山屋選址在自登山口起登、下至塔次基里溪谷、經鐵線橋過溪後不遠處的松針營地(距登山口約3.5公里),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王士芳建築師、李國玄偕同設計師共同完成規劃。

 

入山實訪前,我們特地拜訪了山屋設計者王士芳(右)、李國玄(左)。圖/一路報導

 

百年來第一座木造山屋?那天池山莊、排雲山莊呢?

屏風山屋使用國產木材做為主要材料,木材重量約佔山屋總重的85%,仍使用不少輕量金屬建材來搭建屋頂與支撐基腳,嚴格來說,比起日治時期接近100%使用木建材、甚至不需要鉚釘就能在山中完成搭建的山屋(在台灣已近乎失傳的工法),屏風山屋也不能稱為一棟真正的木製山屋。

 

多數住過天池山莊、排雲山莊的山友可能會因外觀而把它們誤認為木造建築,不過實際上,這兩座山屋的主要由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木材主要使用在室內裝修、外觀搭設、修飾工程,整座山屋使用木材的比重遠低於屏風山屋。

 

實住兩晚我們認為……

踏入山屋的第一個印象是「氣味」,在高海拔山屋室內能聞到木材散發的氣味著實是種享受。位在兩個開放式起居室之間是兼餐廳功能的交誼廳,在木質區炊煮、用餐的體驗讓人愉悅,空間通透而明亮,不過入睡時卻成了問題。

 

山屋室內通透的空間。圖/一路報導

 

因為交誼用餐空間與睡眠區沒有分隔,容易受到不同作息時間山友的影響,床位以兩床為一個小隔間分配,與親友伴侶共處一小隔間尚且舒適,但若獨行者須與不熟識的山友共享一個小隔間則比較尷尬。屏風山屋許多空間上的不完美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原先最初設計將兩個起居室與交誼廳分開,但因分不同棟建造的成本更高,最終妥協將所有空間規劃進同一棟山屋建築裡。

 

兩兩為一組的四人床鋪。圖/一路報導

 

我們看到屏風山屋在空間安排上的許多缺點,不過,這棟山屋基於環境考量的永續哲學、可能為台灣山屋設計注入的新概念,才是最值得大家關注的。

 

山屋,怎麼蓋?

 

「在山上蓋房子,不能跟在平地蓋房子的方式一樣!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在平地建造一棟建築物時必經的「整地」,需要先把大面積的地表整平、壓實、並灌入混凝土,使一棟房屋能穩穩的佇立在地面上,但在地形複雜、平地極少的台灣高海拔山區,欲以傳統方式建設山屋,勢必得先挖掘影響平整的土壤、石塊,再以水泥填平,目前台灣高海拔山區的山屋多以這種方式來建構,山屋底部都會有一層堅硬的水泥層作為地基,然而,這樣的工程適合生態環境脆弱的高山嗎?

 

屏風山屋位處松林間,地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松針,是不少昆蟲、菌類、苔蘚的生存空間,如何在山屋建設的過程中還能盡可能保存這片林地珍貴的地被層,成為山屋設計的重要考量。

 

屏風山屋選擇了一種從未出現在台灣高山的搭建策略──可調式高架,用數十支可以調整高度的金屬支架支撐起整座山屋,而幾乎不需要破壞原先的地面植被,水流能自然順利的從山屋下方通過,未來山屋下方地表因水流等因素發生地形微改變時,能透過調整支架高度讓山屋穩健座落在地表上。為預防颱風等極端狀況,山屋四周有防風鋼纜固定在地面上。

 

利用可調式支架將整座山屋高架。圖/一路報導

 

高架山屋,施工時不需整地。圖/太管處

 

「登山裝備輕量化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山屋也是必須被輕量化的嗎?」

 

輕量化,也是屏風山屋設計上的一大要點,建造一座山屋的成本近一半用於建材運輸,建材越輕成本越低,山屋才更有可能在台灣山林廣設。

 

木建材以人力搬運。圖/太管處

 

蛇籠、沙包袋的使用,對於屏風山屋的輕量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般山屋建設時因需要運送大量袋裝混凝土上山,用於灌注地基和部份結構的搭建,屏風山屋的地基與排水溝渠以裝滿石塊的蛇籠與沙包袋構築,運送建材時僅需搬運鐵網架、麻布袋,其中的砂石則來自離山屋步行僅需5分鐘的塔次基里溪谷,此設計大大降低了需運輸上山的建材重量。

 

山屋基座以蛇籠、沙包取代傳統山屋使用的混凝土地基。圖/一路報導

 

以一棟可容納超過30人、設有室內交誼廳的山屋而言,建造屏風山屋時需載運的建材整體重量低於同級別的山屋,另一個原因在於選用了比以往台灣山屋「更纖細」的建材。

 

你可能會想問,使用纖細、輕量的建材是否比較容易因天然因素損壞?有許多可能導致山屋損毀的原因如:1.颱風  2.地震  3.山崩,其中颱風與地震發生時,以更重建材搭建的笨重建築在某些狀況不一定能使山屋更堅固,甚至可能是反效果,若發生大規模山崩導致損毀,天然力量更非更粗重的建材能抵擋。最終,山屋設計師選擇了全山屋結構建材輕量化的設計。

 

相對輕量化的金屬骨架。圖/太管處

 

大量木材的使用讓屏風山屋增添了不少感觀風味,但也是整座山屋引起最多爭議的設計,被質疑強度不夠、容易朽毀……等等。

 

然而,木材的使用,正是屏風山屋永續哲學最重要的一部份。

 

木質設計的永續哲學

 

「如果山屋總有一天終將破敗不堪,我們希望它曾經的存在是謙卑的、更可以被自然消化的!」

 

屏風山屋除了底部可調式支架與部份屋頂梁柱以金屬搭建,整棟建築物有85%選用國產木材(杉木)。對於建材的耐久疑慮,偕同設計師李國玄舉太魯那斯駐在所為例,這座近百年前就存在台灣山林的全木造山屋,在幾乎完全沒有人為主動維護的情況下,許多木料結構至今仍屹立不搖,證明木材在高濕度、氣候變化極大的台灣山域環境,還是能保持相當程度的堅固。屏風山屋在有良好維護管理的情形下,其妥善壽命預估能超過50年!

 

太魯那斯駐在所現況。圖/雪羊視界

 

維持室內木材狀態的最重要因素在於濕度調控,屏風山屋透過整體架高、木地板保留能通風並避免積水的縫隙,保持合適的室內濕度。為防止生黴、腐化生苔,以往山屋外露的木材都會上漆保護,一般每3~5年需要重新補漆,而損耗的漆料會隨著雨水沖入土壤。為了不造成漆料剝落汙染,屏風山屋的外牆木材並沒有上漆保護,幾年後外層木材更容易變色、覆蓋著苔蘚、爬滿藤蔓,自然地變得沒那麼「人工」,同時室內空間仍能舒適地讓山友遮風避雨,山屋的存在,不正該如此?

 

而山屋超過使用壽命後必然發生的自然破敗,山屋設計師希望能最大程度的融入當地,或易於在損壞時清運下山,不把突兀的混凝土建材像怪物一樣長時間留在高山自然環境中,也許近百年後的屏風山屋,也會像太魯那斯駐在所那樣,優雅的端坐在松針營地上。

 

「我認為使用木材是正確的選擇,我不想因為現在部份山友素質仍低落,就在山屋設計上妥協,我們要看向未來……」

 

山屋地板全面以木材鋪設的設計,可能因少數人為疏忽,無視乾濕分離的空間規劃將濕鞋子穿進室內……等等狀況而損壞,需要山友提高自主維護素養才能妥善保存,引起部份質疑。一棟山屋的屋況最終還是決定在於維護管理是否得當,而更容易因使用不當而腐壞的木質山屋的出現,又意味著什麼?

 

相較台灣山屋維護仍偏向依托於國家公園、林務局等公部門單位的管轄之下,歐、美、日、紐澳等戶外活動風氣更興盛且成熟的地區,山屋自主維護的概念成為更多數入住者的「民眾共識」,許多全木造的避難山屋即使在無固定人員維護的情況下,仍能維持良好的狀態。

 

那台灣呢?這座木造山屋的設計究竟適不適合台灣山林?它能不能推動大眾擁有自主管理的態度?這個答案顯然只能透過時間來驗證。

 

對「環境永續」、「設施自主維護態度」的追求,是目前國內山林開放、廣設山屋的時空背景下最需要向前邁進的,也許幾年後我們會在屏風山屋的不完美中,看到台灣山林環境一步一步變得更好的過程。

 

 

 

撰文/王一訢
責任編輯/OT 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