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0-12-06

剩食、大數據與永續商機 孟買、新加坡、台灣企業如何再創新局?

每年約有13億噸的食物遭到丟棄浪費,面對這個情況,全球有許多的社會創新組織,運用創新科技結合農業生產,創造有效率的農糧供應,透過大數據分析、線上平台等許多資訊數位工具,有效減少供應鏈上的食物浪費;甚至透過科技將過剩或剩餘的食材,以不同的保存方式或銷售,不僅建立了智慧的剩食科技,也創造了永續商機。

「2020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以「用科技翻轉剩食」為主題,於線上舉辦了平行論壇。論壇邀及了來自孟買、台灣、新加坡等不同地區組織——總部位在孟買的食品保鮮公司「S4S Technologies」、新加坡致力於解決剩食的B2B平台「TreeDots」、台灣「元沛農坊」創辦人——一起來談談,在這時代,如何以科技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並同時在疫情的衝擊下,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2020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剩食論壇,邀請來自台灣、新加坡與孟買的民間企業分享剩食議題。圖片來源/擷取自Asia Pacific Social Innovation Summit 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臉書

 

主持人:Claire Wong(DBS星展基金會負責人)
與談人1:Vaibhav Tidke(S4S Technologies 創辦人)
與談人2:許又仁(元沛農坊創辦人)
與談人3:Tylor Jong(TreeDots 共同創辦人)
與談人4:Christoph Langwallner(WhatIF Foods 創辦人暨執行長)

讓食物易於保存販賣  以光合作用處理農戶垃圾

主持人:很高興今天邀請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專家來談談全球的剩食問題。一開始,我想請各位聊聊各自所在地糧食浪費的情況,及各位又是用什麼方法來因應?

 

Vaibhav Tidke:我們是一家在孟買的新創公司。在印度,商人的生鮮蔬果常沒辦法賣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項是運輸成本很高,致使農夫獲得的金額非常少,所以在「食物儲存」、「運輸」、及「農夫的收入」等三方面都是問題。

 

我們組織希望可以幫助農夫在食物保存上更加方便,作法是將食物水份吸乾,但同時保存了食物的養份,且不放入任何添加劑。等農夫自行處理完,我們就將這些食物收集起來,再賣給其他消費者。所以這些農夫賣的不只是蔬果,還賣烘乾的食品。

 

透過這個方式,不僅重新定義整個價值鏈,也同時解決了三個問題。沒有中介商,也降低了運輸和食物儲存的成本。

 


印度孟買的生鮮蔬果小販。圖片來源/Gioconda Beekman(CC BY-NC-ND 2.0)

 

我們改變產品本身,讓新鮮蔬果變成更便於販賣的食品,也增加了壽命週期,目前為止我們影響了超過2000戶的小農,也將產品販售給當地的商店跟國際企業。

主持人:我們知道消費者常很不願意去買賣相很差或接近過期的食物,接下來就請Tylor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組織在新加坡面對剩食的作法。

 

Tylor Jong:新加坡每年估計浪費超過200萬噸的食物,我們組織主要透過重新分配食物來解決浪費的問題。我們向店家收購賣相不好的農產品,重新包裝,並透過一個平台讓店家採購,有B2B(企業對企業)的營業模式,也有消費者模式。在B2B方面,我們客戶包含咖啡廳、飯店、市場等。

 

我們為了賣不出去的食物打造一個市場,目前有超過1000個合作對象來解決糧食浪費的問題,估計每年救下了2600噸的食物。

主持人:接著我們請台灣的許又仁來談談,關於農業廢棄物如何拿來被再生產的議題?

 

許又仁:2015年,台灣爆發禽流感,共死了200萬隻雞,火化場有26%的能量都拿來處理屍體,影響之大,尤其在彰化地區,開始出現水污染的問題。面對這些爆增的垃圾量,我們成立了農坊,研發如何將生物垃圾重新轉化為綠色能源的方式,讓農民可透過光合作用的方式處理垃圾,而非掩埋或焚燒。

 

2016年我們開始試驗,發現若是用小規模的方式來做,並沒有辦法解決系統化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農夫並不想用光合作用來處理垃圾。所以我們決定:一、提供技術支援,向農戶宣導食安知識和原則,及農業永續的觀念;二、利用農夫的穀物研發料理。當我們把服務整合在一起,就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

 

過去三年,我們創造了不少的影響,也希望未來這些技術可以提供給更多農場,讓大家都知道循環經濟的價值。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請Christoph來聊聊,他的組織「WhatIF Foods」的目標是:「用一頓飯來改變世界」,不知道這組織又是如何以行動來達成目標的呢?

 

Christoph Langwallner:WhatlF Foods是一個特別的組織,我們想要協助農夫和消費者都擁有更好的產品,我們知道大家目前都在吃什麼、有哪些吃得不夠多、哪些我們可以提高栽種量⋯⋯並以此調查做了非常多穀物的研發,藉此思考要栽種哪些穀物,才能對人類和環境有健康的影響。

 

穀物栽種多元化是我們的目標之一,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介紹更多不同的作物給消費者,讓飲食更多元。比方說,很多人喜歡油炸,那我們就會去研發不同的作物去製作油炸物。

 

我們跟南亞洲的農業村落一起合作,希望把一些古老且被人遺忘的作物重新帶回來,並用比較公平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

疫情改變了食物鏈跟價值鏈  開啟食物保存新契機

主持人: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很想聽各位談談,疫情對企業所造成的影響?

 

Vaibhav Tidke:疫情讓很多貨運無法暢通,物流被中斷的情況下,如何提供新鮮和可保存的食物,變得更加值得思考。很多消費者原本只買新鮮食物,現在為方便保存和料理,願意買乾燥的食物。疫情大大改變了食物鏈跟價值鏈,並讓食物保存有機會被思考。

主持人:消費者似乎也因此愈來愈重視食物營養。

 

Christoph:是的,消費者變得更加考慮食物是否能帶來健康,這是過去不太重視的,疫情讓消費者開始思考,如何能吃到更好的食物,以降低身體疾病的可能。

 

Tylor:因為疫情,農產品的總產量大幅減少,在此情況下,大家如果還要選擇食物的賣相,問題會更加嚴重。這促使我們去思考,是否能重新針對這些食品開發更多食譜菜單,或以不同的包裝行銷,去解決剩食問題。

主持人:如何把疫情帶來的挑戰當成一種轉機,不知大家有什麼樣的見解?

 

許又仁:未來五年,台灣會有很嚴重的垃圾危機,疫情使大家開始思考怎麼重新利用資源,假設情況更糟要做什麼樣的準備?這在過去很難讓人在日常中意識,疫情反而讓我們看到這個覺醒的機會。

 

Vaibhav Tidk:疫情期間,我們改變了許多的產品組合,像是把一些穀物、薑粉,變成更方便販賣的食品。疫情幫我們擴大了市場,也填補了我們原本不足的部份。

 

Christoph:疫情對整個供應鏈的打擊非常大,但我覺得這時候就是要勇往直前。新加坡要封城時,所有的人都變得很疏離,但我們組織的溝通反而變得緊密,一起思考如何用新的策略來跟不同國家的人合作。

 

Tylor: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不是在想如何能熬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而是在疫情期間就要不斷改變因應。

每一個消費者都能影響企業 對環境做出更好的選擇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整個生態系,大家認為要如何讓消費者更了解剩食浪費的問題呢?

 

許又仁:我認為教育農戶是重要的。有些農戶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從沒想過使用廚餘再生做成的肥料;此外,就是教育消費者,告訴他如果選擇好的產品,對整個產出的流程和環境都是好的。所以,透過教育和宣導,讓消費者和農戶知道,我們每一天都可以做出對環境正確的事情。

 

Vaibhav Tidk:我們會把食物耗損的議題換算成金錢成本給消費者看,讓大家理解到每年耗損的食物擁有多少價值,這樣對消費者來說更好懂。

 

Christoph:在新加坡,食物平均佔了家庭支出的69%,其實是很高的。很多人不理解食物的價值,食物來自大地,人們透過食物聚會,在心理上帶來了圓滿幸福的感受。食物不只是餵飽我們而已,而是可以讓我們快樂的來源,我們會讓消費者知道這個觀點,因而能更加珍惜食物。

 


在新加坡,食物佔家庭支出的比例很高。圖片來源/Daniel Lee(CC BY-NC-ND 2.0)

 

Tylor:我們長期跟很多企業進行溝通,光讓他們了解珍惜食物的觀念還不夠,要採取更具體的作法,讓他們在選購食物時就要去思考,如何把環境社會都放進考量當中。

很多消費者不曉得他們的選擇可以大大地改變整個消費鏈,我們可以透過各種作法讓他們理解,其實每一個人的改變都會影響到企業,並讓企業做出不同的決策。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撰文/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蕭紫菡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