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徒步環島臺灣 45 天:透過走路與自我對話 感受生命中微小卻不凡的意義

我們總是習慣在開始之前,想盡無數個出發的理由;然而一旦上路,這些理由就成了次要的事情......

「假若明日將死,你會因為沒做什麼而感到遺憾?」

 

2020 年,Covid 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日常節奏,也使得「生命短瞬,活在當下」的念頭變得比以往還要強烈。在意念驅使下,我毅然決然推辭手邊的所有工作,規劃起心中嚮往的熱血旅程「徒步環島」。在 2020 年 6 月 30 日第一天以逆時針方向出發,從西部走抵南方,再由東部返回北方的家,藉由一趟 45 天的旅程來當作自己 25 歲的成年禮。

 

出發前幾週,我陸續向家人、朋友與公司同事提出這個想法時,收到的回覆大多是支持的聲音,同時也鼓勵我年輕時就應該多做些熱血嘗試。不過,他們通常也會附帶建議、或要我思考再三,擔心我離職後,要重新在疫情期間找到工作可能就是一件難事。

 

綜合了許多理想與現實考量,最終決定帶著「勇氣」去迎接這趟未知的旅程。

 

延伸閱讀|徒步環島實戰準備篇:要帶哪些裝備?如何規劃路線?該住哪?

 

徒步環島出發前一天,24 歲的自己與打包好的行囊合影紀念。

 

「每一個決定,都是當下最適合的決定。」

 

這段旅程從一開始帶著勇氣與好奇心出發,到後來發覺推著自己向前的力量,其實還包括沿途人們所給予的祝福和鼓勵。明明彼此之間素昧平生,他們卻願意給予徒步者實質(包括飲料、食物或借宿等等)或非實質上(溫暖的擁抱、合照,或熱情地為我加油打氣)的祝福,仔細回想,的確是一段很特別的體驗。

 

後來與朋友們討論時,臆測出幾個有意思的答案:或許因為他們曾經也想過徒步環島,但因為某些原因而未成行;也或許,他們從徒步者的背影中,看見了年輕氣盛時的自己。但無論原因出於何種,這些深刻的感動對於我的生活理想和價值觀,無庸置疑地改變了許多。

 

回首徒步環島的那段時光,已然過去將近兩年,但我至今仍不時會收到朋友或網友詢問,有關徒步環島的事前準備與過程遭遇等各種問題。因此,我決定透過這篇文章,除了重新梳理當時的想法與資訊,也檢視這段時間以來到底發生了哪些改變。希望文章內容能夠提供實質參考,也讓渴望出發、或即將出發的你,從中得到一些想法和幫助。

 

徒步環島第二十二天,在屏東枋山認識了其他徒們友。

 

徒步環島開始後,生命從此有了變化

 

徒步環島帶給我最顯著的改變,無非是在生活裡添增了更多的戶外元素。雖然不如徒步環島來得瘋狂,但現今只要休假時,幾乎都是徜徉在山、海之間。生命不再全然以工作為軸心,而是盡可能地將上、下班時間做好分配與切割,爭取更多時光去享受生活的愜意。

 

我的社交群體裡也增加了許多戶外夥伴,包括健行、登山、露營、攀岩、潛水與衝浪等,認識了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朋友之後,感覺自己的視野不再單調,未來也充滿了更多可能性。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自身的改變:變得更懂得知足、感恩與保持謙虛。我深深相信,這是藉由大自然的洗禮,以及從沿途陌生人的熱情相待中意外獲得的最美好禮物。

 

徒步環島第四十天,抵達宜蘭時的膚色已明顯變黑。

 

「不知道沿途會遇到什麼,是走路的一大魅力。你的思緒變得更集中。想找到你的人都不知道去哪裡找你。你不再透過別人活著。短短一瞬間,你可以忘記自身以外的世界。走路時,過去和未來變得不再重要。」──《就是走路》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徒步環島」可以帶來這麼多的改變?

 

每次聽到有人這樣問時,我都覺得很難一言以蔽之。因此我打算透過分享我的故事和想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認為是心態。在規劃徒步環島時,人們多少都會讀到其他人分享的故事,過程中很容易就會建立起對徒步環島的「預期心理」,期待自己同樣會發生這些事情。但我會建議,當你準備好要出發,就盡可能地把這些想法留在家中。因為當你期待發生和他人一樣的故事情節,很可能就會遺漏許多自己獨有的體驗與感受。

 

此外,也不要把陌生人對你的善意作為理所當然,這些都不是他們的義務,因此當收到這些心意時,永遠保持感恩的心。

 

再者,是你對外界的接收與開放程度。舉例來說,在我徒步經過寺廟時,住持就曾邀請我晚餐與夜宿;經過原住民部落時,哥哥姊姊們就邀請我淺嚐自釀的小米酒和檳榔,當這些外界資訊出現時,你是婉拒、抱持緊戒態度,或是感恩地接受它、嘗試它,也都會帶給自己不同程度的改變。

 

徒步環島第二天,經過竹南一間寺廟躲雨時,住持邀請我一同晚餐。

 

徒步環島也會測驗徒步者是否能堅持住一件事。徒步環島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有時頂著烈陽,有時淋著大雨,更不用說沿路受到的傷害(例如:腳底水泡、被野狗追)與委屈(例如:我曾經被人說閒話,認為我是藉由徒步環島騙吃騙喝),經歷這些事情後,是否還願意繼續完成目標?還是就此意志消沉,收拾行李回家?

 

徒步環島期間,經常得忍受腳底水泡或破皮等疼痛。

 

最後,學習自我獨處,其實也是徒步環島裡相當重要的環節。不論你是獨自環島或結伴出發,在大多數時候,你通常都會是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走著,而像這樣獨處的過程裡,生命中的難題會不自覺地開始浮現腦海,藉由徒步時激發大腦思考,反覆與自我對話,漸漸地許多人生難題都會大而化小,甚至探索到對自我的本質認知,看見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同時也注意到自己的可愛、獨特之處。

 

若這一切都能夠在自己「認為是舒服的狀態、可接受的限度內」完成旅程,那麼不論收穫是多是寡,它絕對都會成為自己一輩子很重要的養分。

 

最重要的是出發

 

徒步環島結束後將近兩年,從來都不曾後悔過這個決定,反而讓我更加喜歡探索戶外,體驗了生活更多元的樂趣。

 

徒步環島第四十五天:回家。

 

其實很多時候,人們可能認為工作關係、年齡、性別或平常運動習慣等因素,是阻礙自己出發徒步環島的理由,或藉此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從事這項活動,但我認為,這些擔憂其實都有相對應的辦法來做調整,比如:分段徒步環島、結伴同行,以及縮短每日行走距離等方式。因此歸根結柢,真正讓人們躊躇不前的往往只是「恐懼」──恐懼出發後所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

 

此外,關於徒步環島,其實也會有人討論它的形式和規則,去定義「全程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只能靠雙腳行走完成」。其實這麼做的意義並不大,每個人出發的原因千百種,再加上各自的體能狀況、出發時間和地點都不一樣,難道只能遵循一種規則,才可以算是徒步環島?答案並不是。

 

最後的最後,我依然感謝 24 歲時勇敢的自己。在這段奇幻之旅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臺灣濃厚的人情味,也獲得許多朋友與陌生人們的鼓勵和款待,謝謝你們,因為你們才成就了我這一份最棒、最好的 25 歲成年禮!

乾眼人

喜歡閱讀與寫作。直到走入戶外,才開始喜歡學習走路這件事。 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給自己生活的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