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0-01-14

北緯23.97的海洋哲思課 廖鴻基新書首度串連台灣東西岸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最新著作《23.97 的海洋哲思課》。從北緯23.97度線的奇妙連結開始,廖鴻基首度書寫東西海岸的差異,點出海洋廢棄物、污染、填滿消波塊等問題,呼籲台灣不應背對海洋,而是向海學習、發展永續海洋。

東西海岸大不同 台灣擁有一流的海洋資源

 

「我從小生長在花蓮小小的沖積平原,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東邊是地球上最大的水體太平洋。在這樣的環境底下生活,我常常會想登上山稜與跨出海洋,看看另一邊的世界。」曾翻山越嶺、航海繞島的廖鴻基,意外發現北緯23.97度線,將花蓮港的紅燈塔與彰化的芳苑燈塔串連了起來。

 

為了更加了解對自己而言陌生、曾遙不可及的彰化海域,廖鴻基在「護聖宮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於彰濱海域展開為期一年的探索。出版本書的幼獅文化總編輯表示,「這是廖老師第一次書寫東西海岸差異,因一條北緯奇妙的連結,將廖老師的海洋關懷與環境自覺理念更加擴大,也讓我們再次學習如何尊重海洋。」

 

廖鴻基表示,台灣海岸線總長1200多公里,東、西、南、北的海岸與海洋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走在海邊,發現海浪打在沙岸、礫灘或消波塊上的聲音都不一樣。」除了地景不同,廖鴻基也於書中分享東西兩岸天差地別的環境生態和歷史人文。例如廖鴻基兒時曾在家鄉目睹颱風將大樹連根拔起,然而颱風在彰濱海岸不過是「一縷青煙」。

 

台灣擁有多元的海岸面貌與一流的海洋資源,廖鴻基感嘆,台灣在長期戒嚴下海防管制森嚴且缺乏海洋教育,整個社會持續背對著海發展,「既然海島看不見她(海洋),那我就持續透過寫作,成為海島與海洋之間的橋樑。」

 

北緯23.97度線連結花蓮港紅燈塔、南投台灣地理中心碑及彰化芳苑燈塔。圖/黃思敏

 

當「去海邊走走好嗎?」 成為說不出口的邀約

 

廖鴻基經常透過走讀海岸,觀察海島與海洋的關係。他發現台灣大多數的海岸形勢荒僻,形同邊陲。「對一個島國而言,海岸應該是門面,如今卻變成邊陲角落,我們還將所有不要的都推到海邊去。」廖鴻基進一步表示,在海岸設置掩埋處理廠、重污染工業,無疑是糟蹋老天給我們的美麗環境。

 

此外,廖鴻基亦指出,台灣一半的海岸線皆被鋪滿了消波塊,「戰爭才需要防禦工事,照理說海岸跟海洋應該是情人關係。」在書中「阿岸與阿海」一篇,廖鴻基將海岸與海洋擬人化為愛情故事主角,道出人類不斷向海洋傾倒廢污、填海造陸,使海岸與海洋從情人轉變為戰爭關係。

 

「我發現海岸越來越寂寞,越來越沒有人願意接觸海岸。」廖鴻基表示,上一輩的浪漫不是喝咖啡、看電影,而是「去海邊走走好嗎?」但是現在這句話已經講不出口,因為海邊只剩一堆垃圾與消波塊。

 

近年來海洋廢棄物的嚴重性,也反應在方興未艾的海廢設計品上,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說:「多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要再用海廢做成藝術品,這是倒因為果。廖老師可以從東西岸觀看海洋,我們為何不能從生活面反饋我們的海洋,每個人都應盡一點責任,否則2050年海廢總量將大於海洋生物。」

 

台灣一半的海岸線皆被鋪滿了消波塊。圖/黃思敏

 

廖鴻基希望透過閱讀 改變社會對海洋保守態度

 

光寶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順良,分享基金會贊助本書出版的初衷:「我們一直享受台灣的海洋資源,卻對海洋沒有深入的研究與認識。」他認為台灣的生態環境、歷史人文與經濟外貿都受惠於海洋,因此透過本書推動海洋守護與永續利用,是基金會的重責。

 

廖鴻基表示,海洋將提供不同於陸地的機會和養分,「一個海島要有發展格局,就一定要把海洋加進來。」他分析,台灣本島的土地面積僅3萬6000平方公里,實際掌握的海域則是18萬平方公里,「我們一定要透過書本閱讀(知識),與生活閱讀(體驗),開始認識海洋。」

 

廖鴻基認為社會對海洋的態度是消極、背對及保守的,「我們只把海洋當成威脅領域、海鮮來源與遊憩場所。」他說,都市的車禍更嚴重,我們卻因溺水意外而強調不要從事海洋活動。「我們應該積極學習海洋的危險,這樣的冒險精神不是逞勇,而是要做好準備面對挑戰。」

 

廖鴻基表示,他將持續用文字與行動倡議:「山海不應是天險阻隔,而是展望未來的通道。」

 

海島國家發展機會變大的方式,就是把海洋加進來。圖/黃思敏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撰文/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