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0-05-22

研究:加倍保育工作 全球海洋有機會在30年內重現往日榮景

根據一份發表於《自然》期刊的回顧報告,若全球保育工作再加倍,海洋有機會在一個世代內重現往日榮景。報告指出,澳洲的座頭鯨、美國的海豹和日本的綠蠵龜等,多種海洋生物族群出現恢復跡象。過度捕撈、污染和沿海侵蝕,數百年來,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海洋和其中生態。儘管保育成果仍屬地區性,從中卻能看出海洋復原的生命力。

科學家說,現在學界已經知道如何在2050年前恢復海洋的野生動植物,進而穩固全世界所需的海洋生態服務,包括食物、沿海保護和氣候穩定性。保護大面積海洋、永續捕撈和污染控制等必要措施,每年將耗資數十億美元,但預期收益上看10倍。

 

同時還必須解決不斷升級的氣候危機,保護海洋免於酸化、氧氣減少和珊瑚礁破壞。好消息是,人們日益認識海洋和紅樹林和鹽沼等沿海棲地快速吸收二氧化碳、保護海岸線及抵抗海平面上升的能力。這篇新論文發現,全球捕撈活動的永續性正緩慢提升,海草床和紅樹林等棲地的破壞近乎停止。佛羅里達州坦帕灣、菲律賓等地的棲息地正在恢復。

 

從南極洲遷移到澳洲東部的座頭鯨,從禁捕前1968年的數百頭激增到今日4萬多頭。加拿大西部的海獺從1980年的幾十隻增加到現在的數千隻。在波羅的海,灰海豹和鸕鶿數量都在增加。當然,保育進展遠非一帆風順。農田和塑膠污染仍然持續進入海洋,海水溫度達到破紀錄的高溫,許多地方仍在進行破壞性捕撈,至少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被過度開採。

 

 

現在學界已經知道如何在2050年前恢復海洋的野生動植物。圖片來源/Phuket(CC BY 2.0)

 

 

研究作者之一、約克大學卡勒姆·羅伯茨(Callum Roberts)教授說:「地中海壓力依然很大。整個東南亞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有過度捕撈的狀況,用海底拖網無差別地捕撈,製作魚粉和魚油。」羅伯茨說,海洋的全球升溫使數百隻倖存的北大西洋露脊鯨往大西洋西岸移動。但是這裡航道繁忙還有龍蝦漁業,北大西洋露脊鯨常被撞死或被漁網纏死,新保護法規才開始介入。

 

中西部農場大量動物糞便和肥料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巨大的死區。儘管有很單純的解決方法,信天翁依然常被捕魚的延繩纏住。但羅伯茨也說,棲地復育帶來益處的案例越來越多。在英國,有淨化水質功能的牡蠣床恢復,蘇格蘭阿蘭島海洋保護區促進了附近的漁業。

 

「1990年代初期我開始從事海洋保護區研究時,這個領域還很冷門。但現在海洋保護區是國際間最受重視的議題之一,許多國家加入2030年全球海洋30%設立保護區的計畫,其中英國是最早參與的國家。」海洋保護區面積從2000年的0.9%上升到現在的7.4%,雖然並非所有保護區都充分落實。

 

研究結論是,2050年恢復海洋健康是巨大的挑戰,但若全球保育工作再加倍就可以實現:「迎向這個挑戰將是人類實現全球永續發展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20年04月01日),Oceans can be restored to former glory within 30 years, say scientists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