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國際新聞

2020-06-21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NCEI),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的部分海域溫度同創歷史新高,致使研究機構日益擔憂,未來六個月將醞釀適合颶風、野火及強烈雷暴雨等極端氣候發展的環境,使未來半年的極端氣候事件增加。

2020-06-08

每天少說都有1500公噸的亞溫帶蔬菜,從菲律賓北部、多山的班蓋特省運送至位於首都馬尼拉的糧倉(當地稱為bagsakan)。在聖誕節、復活節等假期前後,更會因為需求激增,導致運送量增加至3倍。各式作物從馬尼拉運送至群島各處,滿足菲國對馬鈴薯、高麗菜、蘿蔔、佛手瓜、紅蘿蔔、萵苣與青花菜等溫帶蔬菜的80%需求量。

2020-06-05

英國衛報報導,澳洲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洲海冰冰核中發現塑膠碎片。過去學界曾在南極的地表水、沉積物和雪中發現了微塑膠,但海冰冰核中存在微塑膠表示,該地區以海冰中藻類為食的磷蝦所接觸的塑膠,可能比想像得要多。

2020-05-22

根據一份發表於《自然》期刊的回顧報告,若全球保育工作再加倍,海洋有機會在一個世代內重現往日榮景。報告指出,澳洲的座頭鯨、美國的海豹和日本的綠蠵龜等,多種海洋生物族群出現恢復跡象。過度捕撈、污染和沿海侵蝕,數百年來,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海洋和其中生態。儘管保育成果仍屬地區性,從中卻能看出海洋復原的生命力。

2020-05-17

根據《自然》期刊上的新研究,氣候變遷危機對自然環境帶來的衝擊比以往還要高上許多。一旦失控,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系都將崩壞。

2020-05-08

關於生物多樣性、海洋以及氣候變遷的全球談判都可能會因為新冠疫情(COVID-19,武漢肺炎)」而「改道」。

2020-04-30

英國獨立報報導,一份多國科學團隊合作的新研究指出,印度洋的海豚數量自1980年至今已減少近90%,主因是工業化漁業大量使用巨大的刺網捕撈鮪魚。

2020-04-27

去年亞馬遜地區發生了數千起森林大火,引發國際媒體關注。但是,科學家詳細分析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氣候變遷倡議(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的資料發現,巴西2019年的火災數與2018年相比的確略有增加,與過去18年每年平均火災數比卻相去不遠。

2020-04-15

聖嬰現象是太平洋上大約每四年發生一次的自然氣候現象,又稱為聖嬰-南方震盪(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發生時造成全球溫度升高,帶來強降雨、洪水和乾旱。現在,人為氣候危機造成的衝擊已和太平洋聖嬰現象同樣嚴重。

2020-04-13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室外空氣污染使全球人類預期壽命減少三年。 但研究也顯示,如果將化石燃料排放降至零,並減少所有可控空氣污染(不包括自然野火或風吹沙塵產生的顆粒物),則可挽回20個月以上的預期壽命。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