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野地技藝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應該學習這項知識與技能?

學習野地技藝(Bushcraft)可以讓人重新找回與自然的連結,並且培養出不一樣的視角,當身處自然野地時便能感受更多美好的存在......

「人類在野地裡幾乎滅絕。」

 

──旅行作家丹尼爾.史特伯斯(Daniel Stables)

近幾年開始,歐美地區許多國家再度流行起「野地技藝」(Bushcraft)的戶外文化。而所謂的野地技藝,是指人們在森林與荒野之中學習傳統、古老的生存與生活技能和知識,並從過程中找回自身與大自然間原始的互動關係,同時保持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生活態度。如果再白話一點來講,野地技藝就是當人們在自然野地與世隔絕的時候,可以維持生存與生活的一種能力。

 

實際舉例來說,它包含了基本的搭帳技巧,並知道可以如何運用野地裡的既有材料(例如:木柴、石頭、藤枝與樹葉等)來作為過夜與避難系統的一部份;從自然中獲取食材(例如:判斷野菜、野生蕈菇是否可以食用等)、生火烹煮的能力,同時也要維持環境友善;以及水源、路徑與方位判斷等各種相關技能。

 

而野地技藝文化之所以再度獲得關注與討論,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Covid-19)的影響,讓不少國家都出現了「戶外運動領域人數急遽攀升」的現象,導致自然環境乘載的壓力(例如:人造垃圾、人為環境破壞等影響)過於龐大,進而帶動環境議題的討論,並吸引人們去學習、去實踐與大自然共生的文化內涵。

 

那麼要從何了解野地技藝、並學習其方法呢?其實管道非常多,而拜今日科技之進步,人們並不需要特別走進自然野地,只要透過網路媒體就可以輕鬆地獲取野地技藝相關的資訊內容。舉例來說,由戶外探險家保羅.海耶斯(Paul Hayes)經營的 YouTube「Haze Outdoors」,就是備受推薦的戶外創作頻道之一。我們可以直接透過他在戶外生活、野地探險等影片紀錄來獲取相關經驗,以及其他像是「如何生火」、「如何判別野菇是否有毒」等教學內容來學習戶外知識與技能。

 

 

雖然臺灣相較國外而言,比較少有這類型的創作內容平臺,但不乏以「推廣野地教育文化」作為使命的相關組織和團體。比如:台灣生態登山學校不定期舉辦實體講座、課程與戶外營隊,不僅分享許多戶外安全觀念,也會帶領學員到野地實際應用這些觀念與操作技巧,可說是臺灣戶外領域中重要的角色之一。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就以歐美國家來說,在各種長程徒步健行路線,比如: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簡稱 PCT)就是很好用來快速增加經驗的方式之一。而在臺灣,不論透過野營、登山(在探勘行程、冷門路線中比較有可能累積相關經驗)與長程健行步道(例如:山海圳步道),其實也能夠藉由不同的情境與狀況,培養出不同面向的實戰經驗。

 

延伸閱讀|從臺南鹽水溪口上玉山,走一條臺灣的朝聖之路──山海圳國家綠道

 

學習生火與預防野火,也是一項重要的野外生存技能。圖/Unsplash

 

最後回過頭來思考,對於戶外人來說,學習野地技藝是否有其必要性?如果人們只是偶爾利用閒暇時光去爬山、走走步道(而不是長時間地待在自然野地),那麼是否真有需要耗費心思與氣力去學習這項技能和知識?

 

我認為,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其實都有機會接觸山林,因此,最基本底線是我們至少要具備基礎的戶外安全觀念和知識,然後以開放的心態去認識大自然、並學習與它和諧共處(包括不亂丟垃圾、製造小白花)。當我們對大自然的運作機制(包括天氣、地質變化等等)有了理解之後,才會意識到許多風險都是可以控管、而非一味地認為從事戶外活動是危險的事情。

 

除了這些之外,臺灣現今的登山文化多半崇尚於攻頂、追求速度,或許藉由學習野地技藝的過程,有助於讓我們跳脫這些框架限制,才不會因為只在意「登頂」而忽略過程中其他重要的風景,也才有機會在自然野地之中感受到更多不一樣的樂趣。

乾眼人

喜歡閱讀與寫作。直到走入戶外,才開始喜歡學習走路這件事。 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給自己生活的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