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5-06-12

山野中的家-漫談帳篷

文:黃福森    攝影:莫名

在荒野中過夜,帳篷就是你溫暖的家,面對這麼這麼重要的傢俬,你不能對它一無所知……

人的一生中大約有大於三分之一時間用於睡眠,故帳篷對所有戶外活動人士無異是重要性較高的裝備之一。雖然目前許多高山及風景區皆有山屋或民宿,但民宿的高價位、山屋及旅社假日的一位難求,以及高山山屋的擁擠狀況,常令愛好自然的人士為之怯步。

因此一位真正的自然愛好者,最後還是會選擇以帳棚做為戶外住宿的最佳選擇;而它也提供了一個在野外簡易、方便、私密的空間,加上帳棚易於攜帶的特性,還能搭配行程變化,將宿營生活衍伸到更荒野處,去尋求每個人心中的秘密花園。

就大多數戶外運動者而言,在天氣良好的狀況下,帳篷只是夜間休息睡覺的場所,但遭逢天候不佳或惡劣氣候時,卻必須長時間生活在其中,且依靠帳蓬隔絕雨水及強風,保障人員生命及裝備安全。

市面上依照材質及使用功能上的差異,有許多款式的帳棚,不同款式擁有不同的尺寸、重量及結構設計,因此在選購帳棚時,往往讓人摸不著頭緒,不知如何下手選擇適合自己的帳棚。本次特企的目的,主要就是提供大家選用帳篷的基本概念與知識,並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帳篷

從長期投入山野露營生活的我而言,野營生活最能吸引我的,除了晚上能依靠在帳棚邊,生一堆營火,和家人及好朋友談天說地外,就是早晨打開帳門時,立刻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然後細細體驗荒野清晨的幽靜。

帳篷的分類

目前國內外的帳蓬,依照戶外活動使用上的需求不同,可以大致分成下列五類形式:

一、輕量化的簡易帳(Tarp & Shelter)    

利用外帳雨布搭設山野中的處所,是原住民及獵人們常用的方式。有經驗的登山者會依天氣及地勢,以雨布搭成各種不同形式及高度的「戶外遮蔽所」,不僅具備良好的遮蔽效果,也確保了內部的空氣流通。然而,單獨利用一塊長方形的外帳雨布,配合營繩及營釘搭設「戶外遮蔽所」,需要專業訓練與多次練習,並非人人都能順利搭設。

為了因應許多登山者,對雨布外帳搭設的不熟悉,但又想追求輕量化,目前國際登山裝備市場上,已生產出許多商業化的簡易帳棚(Tarp & Shelter)。這類產品選用輕量材質,並經由特殊造型的設計剪裁,可以很輕易地利用一~二隻登山手杖搭設完成,由於並不需要特殊的技巧或訓練,且在第一次搭設時就能輕易上手,所以受到許多戶外人士採用。

此系列的帳棚,採用極輕量化的布料材質,省略帳篷底層,大多利用登山杖作為營柱支撐,追求簡單化,以達成輕量化的訴求;往往能將兩人簡易帳的重量減少到六百公克以下(不含地布),甚至比一瓶小瓶礦泉水還輕!

由於此類簡易帳並非全密閉的形式,也沒有防蚊紗網的設計,所以在夏季中的低海拔區域搭設時,如何防止蚊蟲侵擾,是主要的問題所在。因此;最好搭配專業設計的野地蚊帳使用。

 

二、傳統的山野帳(Backpacking Tents

許多戶外運動人士記憶深處的帳棚,除了傳統的屋式帳外,大概就是蒙古包式的帳篷了。這類帳棚,均是採用雙層布料設計,帳篷主體以高透氣度的內帳,搭配高防水性的外帳組合而成,而營柱則採用玻璃纖維或鋁合金為主。

帳篷底部一般均採用「盆式設計」(Bathtub),利用高防水係數的材質為主體,底部整塊布面延伸至帳側距地面高度約二十~三十公分,以減少雨水自地面噴濺,滲入帳側透氣布料的風險;至於外帳部份,除了要求高防水性,還要有大範圍的遮蔽空間,以創造額外的裝備存放空間,一般稱為前庭或玄關(Vestibule Area)。

傳統山野雙層帳對於惡劣氣候,能提供適當的保護作用。目前由於內帳的設計趨勢,主要採用大面積紗網的設計以節省重量,所以可將二人帳的重量減少到約一.八公斤左右。

 

三、汽車露營的野營帳(Family Camping Tents)

喜好RV旅遊汽車露營的愛好者,由於可用車輛攜帶帳棚,所以這類帳棚的重量、收納體積都不是考慮因素,而是如何提供一個更舒適的戶外居所,才是主要訴求重點。

汽車露營的野營帳,在沒有重量限制的考量下,可採用防水性極佳的布料,並利用較長的營柱,營造出寬廣的帳內空間;由於考慮一般搭設場所並非在特殊惡劣氣候的區域,所以高度上較不受限制,帳篷較一般的為高,而且帳內常有多處收藏小東西的網袋設計,能提供戶外最舒適的居住空間。

在高度通風透氣的考量下,如何使外在的風,不會直接吹到住在帳內的人,而又能有效地保持帳內適當的空氣循環,減低帳棚結露及反潮,成為此類帳篷設計上的重點。汽車露營的帳篷以四人帳以上的款式為主流,重量範圍各廠家差異甚大,從四公斤至八公斤以上,隨著室內空間愈大、愈舒適,相對地重量也愈重。

 四、雪地使用的雪地帳(Four Season Tents)

對生長在亞熱帶地區的台灣朋友,很難想像需要一頂特別為了克服冰天雪地的雪地帳,會想用到雪地帳的人,大多是有志於海外登山的山友,或是在台灣積雪的冬季裡,進行雪地攀登訓練時才會使用的裝備。

一般登山野營所用的帳棚,在國外多稱為「三季帳」(Three Season Tents),很多山友就字面上解釋,以為僅能在春夏秋三季使用,其實這並不正確。大多數的三季帳,其性能足以因應台灣冬季高山偶然下雪的狀況,而所謂的四季帳(Four Season Tents),是指設計長時間在雪地使用,特別是做為冰雪地攀登的基地營。

此類帳棚比起一般者,為了因應能在雪地長期搭設的考量,除了具有更強的防水等級要求外,並且還要具備高強度的營柱支撐結構,以抵抗大風雪中的強風及大雪堆積。此外大多數雪地帳的外帳邊緣,會加上「雪裙」的設計,利用將雪塊堆積與覆蓋其上,將外帳四週空隙完全阻絕,以避免強風灌入;有些也以管狀通風口的設計,避免厚重的積雪將通氣口掩埋。

由於雪地帳的設計,是為了因應高海拔山區、寒帶、極地等惡劣氣候,所以對於布料的堅固及抗撕裂性要求較高,使得重量相較於三季帳而言,重了許多,所以在亞熱帶的台灣,除非是體力極佳的戶外運動者,將雪地帳拿來在其他三季使用,對背負重量而言是十分不經濟的。

五、新一代的單層帳(Single Wall Tents)

近年來因防水透氣高科技布料的創新發展,以及迎合戶外人士追求輕量化的考量,使得以往被戶外人士所排斥的單層帳,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與創新。

傳統對於帳棚的觀念總是認為雙層帳才最完善,內帳部分追求高透氣、透濕,並搭配外帳的高防水性,達到遮風避雨的基本訴求。如今由於防水透氣布料的發展,所以在單獨一層布料的設計上,即可同時滿足防水和透氣的要求。此類帳棚的布料,在日本產品中以GORETEX布料為主體;而美國產品,則以EPIC布料為主要材質,如Black Diamond公司以此布料發展了一系列輕量化的帳棚,並得到戶外裝備的一些設計獎,其生產的帳棚,兩人帳可達一.三公斤左右,並將四人帳的重量降至二.五公斤以下,也創造了兩人帳,有史以來最小的收納體積(Black Diamond Firstlight)。

另一系列的單層帳,則是採用一般的防水性布料,布料本身不具備透氣功能,但利用上下通風口的設計,也能達到減輕重量、局部減少反潮的目的,雖然價格較低廉,但大多數仍有帳篷內側反潮的困擾。

(1)帳棚的外型形式

傳統帳棚的形式,可分成「屋式帳」(A-frame)及「蒙古包」(Dome)。屋式帳就是早期童軍露營、軍隊使用,兩邊各用一根垂直營柱撐起的帳棚;後來廠商推出蒙古包的款式,由於具備搭設容易、且內部空間較大的特點,上市後立刻成為帳棚市場的主流。也有人將蒙古包的形式中,再另外分出所謂的「蛙式帳」(Tunnels),有些蛙式帳,在不用營釘的狀況下,是無法自行站立的(Free Standing),選用帳棚時,應依照使用場地的狀況注意挑選適用的形式。

(2)帳棚的反潮問題

在亞熱帶潮濕氣候的台灣,很多人選擇帳棚會特別注意通風及防止反潮的設計。所謂帳棚的「反潮現象」就是帳內因水氣無法散出,而導致露水凝結在帳內四周的現象。因人體在睡眠時,會呼出大量水氣,而由於帳棚內外的溫差,很容易會在帳棚壁面或頂部凝結成水珠;大面積的水氣凝結,會造成水珠相互聚集或自帳壁滴落,弄濕帳內的睡袋或其他裝備。

一頂設計良好的帳棚,在大多數的氣候及環境下,能有效地防止反潮的現象,提供帳內舒適乾爽的環境。

帳棚挑選時要多注意,除了採用防水透氣布料外,內外帳間不可太緊密,需預留足夠的通風空間,並且內帳的材質需要具備極佳的透氣性,外帳也必須避免完全緊貼地面,才能達到有效減少反潮的目的。

(3)露宿袋(Bivy Sacks)

傳統登山界的人士,因為擔心帳篷防水性的不佳,以及帳內反潮現象弄濕睡袋,所以在露營時會在睡袋外部套上一層外袋,來避免睡袋弄濕,現今帳棚的設計已有很大的進步,所以是否還需要多背負露宿袋的額外重量,實在值得仔細考慮。

由於目前登山團體活動提倡食宿自理,且因為社會上個人意識抬頭,所以愈來愈多的戶外人士,選擇露宿袋取代帳棚。裝備市場上,也有許多廠牌的露宿袋附加有額外的營柱,可在露宿袋上半身搭設出小巧的活動空間。另外,也有不少登山老手,利用露宿袋配合搭設外帳雨布,在山野中營造出遮風避雨的舒適環境。

帳篷的材料

一、內外帳材質

使用厚重帆布的傳統帳棚早已不復見,現今一般帳棚的內帳及外帳都改採尼龍布為主。現今的尼龍布具有輕量化、高強力及抗撕裂的特性,並依內外帳不同的需求,將外帳內層塗布PVC、壓克力、PU或樹脂等加工方式,達到抵抗雨水滲入及不同防水等級的需求。

外帳要達到良好的防水性,除了防水塗層外,還需在外帳接合的車缝線處貼上防水膠條,以增加防水性;內帳的壁面及地面需採用不同的布料,以達不同的功能需求,內帳的壁面材料要求高透氣性,以減少反潮現象;至於內帳底部則因直接接觸地面,更是要求絕對的防水性,故帳棚底部的防水等級要比外帳高,這主要是因為帳內的人會直接壓在帳棚底部,故需要較高的防水壓力。

由於內帳的訴求在透氣性,所以新款帳棚的設計,已有大量採用紗網來取代尼龍布的趨勢。紗網內帳提供絕佳的透氣性,且較尼龍布面的內帳重量減輕許多。

傳統國內帳棚的內帳底部多採較厚實的PE布料,主要是考慮不採用地布直接搭設於地面;然進口帳篷,幾乎全都採用尼龍布加防水塗料當作內帳底層,因為,使用地布的觀念在國外已十分普及,但國內才剛剛開始萌芽呢!

此外,矽立康防水處理的尼龍布料,主要是將矽立康滲入布料纖維中,而非傳統的塗布方式,故布料本身不會吸水,也不會有防水層剝落的特性,零下的溫度時亦能保持柔軟不會碎裂,且在同樣強度下,單位重量比其他布料為輕,在做為帳棚的外帳及底部材料上,極有可能成為明日之星。

二、 營柱

營柱材質較常見的有玻璃纖維或鋁合金,少部份使用碳纖維製作。玻纖營柱是目前最常採用的,廣泛運用在傳統的山野帳或汽車露營的野營帳。玻纖營柱較易被強風吹斷,且在低溫環境下容易造成營柱破裂的情況,故最好避免在較惡劣的氣候下使用。

鋁合金營柱是市面上帳棚營柱的主流,收納時可拆卸摺疊,使用時透過彈性繩索將營柱組合起來,重量跟玻璃纖維一樣,但是強度和耐用度比較好,在低溫環境之下仍有良好的支撐性並不受影響。目前鋁合金的營柱已發展出超輕的款式(DAC Featherweight),在同樣的強度下,比起傳統的鋁合金營柱可以節省30%以上的重量。

三、營釘

傳統帳棚的營釘多半採用鍍鋅的鐵製品,後來因為重量考量,則以圓柱型斷面的鋁製品為主,不過,大部分因為強度不佳,在使用數次後很容易造成彎曲變形。近年來,隨著材料科技的發達,營釘的材質有多樣化的趨勢,包含塑膠類的ABS、以及鈦金屬的製品,都已經開始在市場上流行,而原來鋁金屬的營釘,除了在金屬本身強度上的加強外,也開發出「角型」或「三叉型」斷面,除了輕量化的優點之外,並能有效防止營釘打入堅硬地面,而造成的彎曲現象,已成為營釘市場上的新寵兒。

配件

 購買帳棚時除了帳棚本身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配件可以一併考慮選購,以增加使用的方便性,例如許多廠商有提供,可附加於帳棚頂端的雜物收納袋,在放置帳內常需使用的頭燈或眼鏡等雜物時,取用及整理上會十分方便。此外,許多原廠的地布,除了搭配外帳使用外,也可以保護帳棚的底部,對於選購高價位帳棚的人而言,地布常常會被列為是必須購買的基本配備之ㄧ。

出外搭設帳棚時,可別忘了帶齊營釘及營繩,即使是自立式(Freestanding)的帳棚,雖然不需營釘及營繩即可搭設,但是在某些惡劣的氣候下,最好還是要搭配營釘及營繩使用較為保險。

Q&A 

一、防水係數的意義?

參閱帳棚的規格時,常能看到外帳或帳棚底部的防水係數是1500mm或1800mm,這個防水係數代表的意義跟它的測試方法有很大的關連。因為帳棚布料的防水能力測試是採用水柱壓力進行,當水柱壓力達到某個高度時,布料若開始滲漏,就表示此塊布料的防水係數等級。所以1800 mm的防水係數,就表示當水柱壓力達到1.8公尺時,布料本身就會開始滲漏。依據一般的工業標準規定,必須能承受1300 mm的水柱壓力,才能稱為具備防水效果。在帳棚設計上,帳篷底部因承受身體的重量且會直接接觸到水,所以防水等級的要求也較高。

防水等級是否愈高愈好?在相同重量考慮下那是當然的,但別忘了具備較高防水係數的布料,由於需要較厚的防水膠膜處理,通常重量也愈重。

台灣夏季的豪大雨,到底要多少等級的防水係數才足夠?這有些難說!豪大雨指的是長時間的大雨量,與帳棚布料防水係數測試方法的水柱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二、尺寸與適用人數?

每頂帳棚在原廠的規格表上,都會註明使用人數,但各廠家的規格並不統一,且個人身材高矮胖瘦不同,所以有些標示為二人帳者,實際睡上兩人時又十分擁擠;但也有一部分的三人帳,卻能容納四個人,所以挑選時要特別注意以帳棚實際的長寬高尺寸考量。

一般中等身材的人,睡眠所需要的最小空間寬度是五十公分,故市面上許多睡墊的尺寸都是以此為準;在這樣的標準下,許多寬度達一百三十公分左右的二人帳,睡起來算是寬鬆的;當然,如果您是身高一百八十公分、體重一百公斤的壯漢,該尺寸就會顯得十分擁擠,而比較適合選擇寬度一百五十公分以上的帳棚。另外,有很多三人帳的尺寸是一百八十公分寬、二百二十公分長,對身高較為嬌小的東方人而言,把二百二十公分的長度當做寬度來睡,就能擠下四個人,既可達到輕量化,又不會影響其舒適性。

三、單門與雙門?

 選擇帳篷時,一般人大多不會注意帳篷有幾個門?傳統的帳棚設計,二人帳多以單門設計,但四人帳以上則採用雙門設計,主要是考慮帳內人數較多時,應有較多的門,以利人員出入方便;因此同類型的帳棚,雙門設計會提供用者較多的方便性。例如在一側的門口炊煮時,另一側的門仍可提供他人出入帳棚,以減少彼此的干擾;目前登山界較重視個人空間的私密性,故雙人帳部份,目前也有設計成雙門的趨勢,使得帳內的兩人能各自擁有儲物及炊煮空間,出入帳棚時也不會對彼此造成影響。

四、帳篷前庭做什麼用?

 在天候狀況良好的狀況下,可隨性地將不需帶入帳棚的裝備,放置在帳棚外,但天有不測風雲,露營中夜晚突然下場雨也是常會發生的事,所以在夜晚睡覺前,將帳外裝備收拾妥善,是所有愛好荒野露營者必須學習的重要工作之一。收藏裝備時,帳棚前庭(Vestibule)的空間就會顯現出其重要性,像潮濕的鞋子、雨衣等不適合帶入帳棚內部的裝備,就很適合放在帳篷前庭的。如此,裝備既有遮風避雨的放置處,又能將潮濕髒污與乾爽的裝備做適當隔離。

帳棚前庭除了上述功用外,在惡劣的天候下,它還能提供炊事空間,也就是人可躲在帳棚內,將爐具放在前庭炊煮。這樣不但能避免在帳內炊煮,容易造成帳棚起火的危險,炊煮者也可就近監看炊煮狀況,適當調整或關閉火源,而都不需離開帳棚。

五、面積與重量比?

 除了不需以人力攜帶的帳棚,「面積與重量比」是選擇帳棚的重要考慮因素。「面積與重量比」指的是每單位重量下,帳篷本身能提供的室內面積大小,就像買房子時要瞭解房子坪數大小一樣。國外帳棚的室內面積大多採平方呎(Square Feet),重量則採用盎司(Ounce)為計量單位,故面積與重量比的計算上,所採用的單位就以ft2 / oz 為主。

以目前在市場上的兩人帳而言,雙層帳部份約在0.3 ~ 0.5 ft2 / oz,單層帳則可以達到 0.67 ft2 / oz。帳棚的面積與重量比比值愈小,表示該帳篷在單位重量下,所能提供的內部面積較小,若是以重量為考量的觀點下,則較不經濟;故在同樣款式下,選用帳篷要以面積重量較高的帳棚為主。

六、要不要買地布?

以往在山野露營,很少看到有人使用地布(Footprints)墊在帳棚下方,目前由於進口帳棚愈來愈普及,所以許多人在購買高價位進口帳棚時,也一併購買原廠地布。

地布是用來放置在帳棚下方,保護帳棚底部避免磨損、並加強底部的防水作用;此外也可用它來維持帳棚底部的清潔。目前許多新款帳棚,還能在不使用內帳的狀況下,將外帳直接與地布結合,搭設成簡易帳或戶外遮蔽所(Shelters)。由於減少了內帳的重量,所以在帳棚攜帶上可節省可觀的重量,也使得同一種裝備,能有不同的組合搭配,並依照露營場地的天候及環境,決定需要攜帶的部份。

通常原廠地布在價位上並不便宜,若不具備上述功能的地布,可自行裁剪合適大小的防水PE布,來取代原廠地布,以節省費用。裁剪地布時應特別注意,地布大小必須略為小於帳棚底部,以防止雨水蓄積在地布上。

七、帳篷的變化性?

 一般人很少注意帳篷的搭設能有許多不同變化,例如因應輕量化的趨勢與需求,如今很多款帳棚可採用不同的搭設方式減輕重量。最常見的就是,很多款雙層帳能將外帳、營柱與地布結合在一起,搭設成簡易帳(Tarp),而將內帳的重量節省掉,若能配合用者的需求、季節及搭設環境的考量,可在具備同樣遮蔽效果下,採用不同的重量選擇。

採用具備此功能的帳棚,在春秋兩季高海拔山區進行長程縱走的活動,則可因蚊蟲較少,能採用不攜帶內帳的方式節省重量。

八、帳篷測試方法?

記得某個廠牌的帳棚廣告,為了強調高度的防水性,以消防水柱噴射帳棚本體,藉此突顯其卓越的防水性,並證明在天候惡劣下也能具備良好的保護功能。

國外目前針對帳棚的測試,雖沒統一的標準,但各著名廠商大多有自己的獨立測試法,以證明其帳棚的優越性。最常見的測試方法就是「風洞試驗」,將帳棚搭設在風洞中,測試不同風速的狀況下,帳篷營柱可抵擋的極限,這些相關數據可做為選用帳棚的參考,但要注意在野外使用時,帳棚對應風向的搭設角度、搭設方式、營繩及營釘的使用,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帳棚本身的抗風性。

至於帳棚本身的防水性,主要依靠外帳布料的防水係數,以及車缝線間的防水貼條。各廠所提供的布料防水係數大多經實際測試,可作為選用參考,但防水貼條會隨著使用年限而脫落,若脫落時可加塗缝線膠來補強。

任何好裝備都有使用年限,帳棚也不例外,當外帳的防水塗布嚴重剝落或損壞時,最好的方式還是重新購買一頂。

帳棚搭設角度與風向的關係

每次歷經千辛萬苦到達營地時,總是先選一塊較平整及視野較佳的場地,然後確認出入的方便性及門口位置,便搭起帳棚。就一般天候狀況,如此搭設倒是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碰到強風豪雨時,就必須仔細斟酌帳棚與風向間的角度關係。

一般而言,要先考慮帳棚門口應避開風吹來的方向,而選在背風的位置;然後將帳棚本身頂部到外帳邊緣,即與地面夾角較小的那一側(帳棚面較緩的一側),來面對風的來向,如此搭設時,帳棚的風阻較小,故可承受較大的強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