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夏日的太陽要人命 防曬大作戰

圖:莫名       文:費工信

溫度計上的數字不斷飆高,頭頂上的太陽似乎愈長愈大,身體的汗水也不斷的冒出,包圍著身體的熱浪,讓人只想往陰涼的冷氣房來躲。沒錯,台灣的夏天沒有冬天那種濕冷的難過。而且充沛的日照時間,乾燥的空氣,不用穿上厚重的衣物,以及充滿所有角落的陽光,讓夏天成了最適合戶外活動的季節之一。但可也別忘了, 夏天充足的陽光可不是全無害處,過度的暴露在陽光之下,可是會造成皮膚不等程度的傷害,長期下來還有致癌的可能性。在準備迎接夏天的六月,我們特別為讀者準備了防曬特別企劃,讓你在享受戶外運動的同時,也能將陽光的副作用降到最低,讓你安心無虞的享受一個夏天。

[vc_single_image image=”9754″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full”]

認識紫外線

太陽光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過度的陽光可是會造成傷害,其中對人體皮膚影響最大的,就是陽光中的紫外線。簡單的來說,我們通稱的光線之中,主要可以概分為可見光以及不可見光二個部份。可見光的部分當中,主要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不同的顏色,這七種顏色的輻射波長集中光譜的中央,依照波長的長度由最長的紅色到最短的紫色。而超過紅色以及紫色波長之外的光線,就屬於肉眼看不見的不可見光了,主要又可概分為比紅色波長長的紅外線,以及比紫色波長短的紫外線二種。

波長小於 400 奈米(一奈米 = 10−9 米)的就是紫外線,還有X射線以及波長更短、能量更高的伽瑪射線。波長愈短的電磁波光子的個別能量愈高,但光子的數量卻非常少,因此總和的分量能造成的影響也很少。 而在紅光之外比紅光波長更長的就是紅外線了,此外還有微波、無線電波等電磁波。在紅外線這一側的電磁波我們會覺得較熟悉,日常生活中加熱食物用的微波爐、收音機的 AM 與 FM 頻道、無線電視的 UHF 與 VHF 頻道、行動電話等,就是這些電磁波。

三種波長各有所長

而當人體接觸陽光的時候,除了可見光之外,同時也包括了不可見光。而在紅外線與紫外線當中,又以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最大。簡單來說,紫外線的波長介於400~200奈米(一奈米等於10的-9次方),與可見光同樣都屬於是電磁波輻射 (Ultraviolet radiation,簡稱UV) 的一種。而在紫外線當中,依照不同的波長區段,又可以分為長波UV-A、中波UV-B、以及短波UV-C三種紫外線。這三種不同的紫外線當中,UV-A的波長介320~400奈米,UV-B的波長介於280~320奈米,UV-C的波長則小於280奈米。

一般來說,紫外線的波長愈長,穿透力也就愈強,也愈有可能透過衣物布料、玻璃、甚至是物體達到人體的皮膚之中。在這三種波長的紫外線當中,長波UV-A的穿透力最強,佔了所有紫外線當中幾乎90%以上的成分;中波UV-B的穿透力就弱的多,所佔的成分大約只有10 %不到;至於短波紫外線UV-C,因為穿透力最弱,大部份都被大氣中的臭氧層阻擋,抵達地球表面的幾乎為零。這三種紫外線中,人體吸收最大就是長波UV-A,而我們一般通常所說的防曬,其中之一就是為了阻擋這種紫外線。

臭氧層的破壞

平常陽光中的 UV-B 會被大氣中的臭氧吸收掉,因此到達地面時威力已經大減。但是近幾十年來,因為大量使用冷氣和冰箱等溫度調節設施,這些家電所用的冷媒漏到大氣中會破壞臭氧,造成了南極上空大片的臭氧層破洞,於是 UV-B 便可長驅直入抵達地球表面。1985 年各國簽訂了維也納公約,致力於減少氟氯碳化物的生產與洩放,希望能阻止臭氧層破洞的擴大。

紫外線的影響

就像所有事情一樣,太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負面作用。紫外線也是如此,適量的紫外線其實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前文已經說過了,紫外線依照不同的波長,分為UV-A,UV-B,UV-C三種。波長除代表者穿透力的強弱之外,也與光線中的能量有關。簡單來說,波長與穿透力成正比,但是與光線中的光子的能量則呈反比。在三種紫外線當中,UV-A的穿透力雖然最強,但是光線中的能量卻是最低;反之UV-C的穿透力雖然弱,但是所攜帶的能量卻是最高。這種光線中的能量,主要可以殺死細菌以及細胞等有機物質。

A、B、C能量各有不同

以紫外線所攜帶的能量來說,UV-A紫外線中所含的能量最低,對於細胞或細菌的殺傷力也最少。細胞在接觸這種紫外線後不會死亡,而是會產生黑色素來抵抗,這也是一般太陽曬過之後會變黑的原因。但是話又說回來,UV-A的穿透力是紫外線當中最強的,雖然殺傷力低,但是因為可以直接穿透到真皮組織,長時間的照射之下,還是會引起皮膚的黑斑以及皺紋等問題。另外一個要小心注意的,就是UV-A雖然殺傷力弱,但是會造成眼球水晶體內的蛋白質變質,長時間曝曬後會造成白內障等的病變。

此外,紫外線中有將近一成的成分是UV-B,這種光線中所攜帶的能量較多,殺傷力也比UV-A大的多。皮膚細胞經過一段時間的UV-B照射後就會死亡,這也是為何太陽曬久了會造成皮膚發紅與脫皮的現象。

至於波段最短的UV-C,其中所攜帶的能量也最大,殺傷力也是三種紫外線當中最強的。目前一些標榜利用紫外線殺菌的裝置,實際上就是利用人造的UV-C光線,讓細菌照射後死亡。不過在正常的自然環境當中,UV-C絕大多數都會被大氣當中的臭氧層隔絕,真正經過陽光到達地表的已經所剩無幾,對人體也不會產生多少的傷害。

所以話說回來,曬太陽不只會讓你曬成小麥色當猛男或健康美女而已,陽光中適當的紫外線其實還會具有殺菌的功用。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暴露在陽光下過久,紫外線就會對皮膚與眼睛產生傷害,可千萬別小看這種看不到的光線喔。

[vc_single_image image=”9756″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full”]

無孔不入的紫外線

紫外線這種光線另外一個特徵,就是肉眼無法判別它的強弱。與一般可見光不同的是,紫外線並不能根據現場的太陽光來判斷。因為大部分的可見光可以被雲層或者衣物布料所阻擋,但是紫外線卻可以穿過這些自然與人為的「遮擋物」。簡單舉例來說,天氣晴朗太陽強烈的時候,紫外線與正常可見光都沒有被雲層遮擋,陽光中當然也含有較高的紫外線。但是陰天的時候,部份可見光雖然被雲層遮住,但是紫外線卻沒有因此受到阻擋,室外依然有著較強的紫外線,甚至水中也會受到紫外線的影響,這也是最容易為人忽略的時候。

小原則大好用

不過,雖然紫外線無法看見,你總不能每天都帶滿所有的防曬器具與用品,不過只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同樣也可以避免過度的紫外線傷害。

一、室外強於室內
認識紫外線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室外永遠強於室內。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對抗紫外線的黃金定律。建築物、涼亭、帳篷、汽車等等半開放或者是全封閉的空間當中,是遮擋紫外線最好的環境。不過也別以為只要躲在室內就可以完全躲開紫外線,水泥牆壁當然可以擋掉紫外線,但是玻璃隔間、窗戶、或者沒有經過防曬處裡的帳棚布料,卻無法阻擋紫外線穿透。

二、海拔高度及水面成正比
另一個會增強紫外線傷害的「幫兇」,就是水面與海拔高度。因為紫外線與光線一樣,遇到水面等一樣會產生反射,所以在湖水、溪水、海洋等等的大型水面周圍,不但有著從陽光中射入的紫外線,同時也有著透過水面反射的紫外線。二者相加作用之下,紫外線的強度會增加10%~20%。另外一個幫兇就是高度,海拔高度愈高大氣的厚度就會減低,少了空氣或雲層的阻擋,同樣也會增加紫外線的強度。正常來說,高度每增加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就會增加5%。如果在1500公尺以上的地區,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平地增加25%;而若是在3000公尺以上百岳級的高山上,紫外線的強度更會增強50以上。所以如果你要前往高海拔的地區,一定要適當的增加防曬措施。

[vc_empty_space height=”22px”][vc_single_image image=”9755″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full”]

三、避開中午
除了不同的地點會有不同強度的紫外線之外,一天當中的時間紫外線的強度也各有不同。早上與黃昏,由於太陽與地球的角度大,陽光等於已傾斜的角度射入大氣層,空氣相對來說厚度較厚,紫外線也被阻擋的較多。但是中午的時刻,由於太陽光線與地面幾乎是呈現90度的垂直(熱帶地區),陽光直接射入地表,紫外線是一天當中最強的時候。如果要避開過度的紫外線,中午一定是絕對要避開的時段。

四、關鍵30分鐘
暴露在一般正常的陽光下,人體在沒有任何防曬措施條件下,只要30分鐘就會造成曬傷。要避開紫外線造成的曬傷,除了使用防曬措施之外,就必須將時間控制在30分鐘之內。超過30分鐘之後,皮膚就會吸收過多的紫外線,曬傷當然也是免不了了。

因地制宜的防曬對策

如同任何事情一樣,事前的準備永遠都大過於事後的補救。要預防過度的曬傷,就得要在每次的行程前做好準備。針對行程的目的地,行程時間長短、活動的類別等等做不同的準備,才可以達到最好的防曬功效喔。

一、地點
不同行程的地點是防曬的關鍵,每次出發前都要根據行程的目的地選擇防曬的用品。舉例來說,前往高海拔與海邊,就必須要攜帶較平地更多的防曬用品,防曬乳的係數也要選擇較高一些的。而前往熱帶國家旅遊時,就可以適時的準備帽子、太陽眼鏡、防曬衣甚至洋傘等等的裝備,不只可以作為防曬,也能作為旅遊時的不時之需。除此之外,如果你的目的地是遠離塵囂的山林野外,沿途都不太可能出現人造的室內空間時,那就應該攜帶更為完整的防曬裝備,防曬乳液、帽子、眼鏡等都可以派上用場。

二、時間長短
地點選擇之後,另外一個防曬準備的考慮因素就是時間,行程時間的長短同樣可以幫助你決定適合的防曬裝備。舉例來說,如果你只是要爬個幾個小時的郊山,不需要攜帶過多的裝備,而且雙手可以閒置出來,這時就可以選擇洋傘作為抵抗太陽的工具。短短幾個小時之內,不會造成體力上的負擔,也可以提供合適的防曬功效。但話說回來,如果你的行程是多達一星期或者以上的長途縱走或旅遊,這時除了準備充足的防曬用品之外,還需要攜帶備用的防曬用具,以備行程時的不時之需。

三、活動種類
決定防曬用品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就是行程的活動種類。這也是對於防曬用品選擇影響最大的因素,因為再有效的防曬裝備,也不能與活動相衝突。舉例來說,如果是一般的豋山車或者公路車騎乘,這時就不能選擇洋傘作為防曬用品,反而是頭巾、太陽眼鏡、防曬乳等較為實用。同樣的,如果今天是要去海上浮潛,這時連帽子以及太陽眼鏡也派不上用場,只能選擇具有抗水或者防水的防曬乳液。

[vc_single_image image=”9758″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full”]

東西小作用大~~~防曬乳液

說到了防曬,最不能不提的,就是防曬乳液了。而一般市面上常見的防曬乳液,主要又可分為化學性以及物理性二種。化學性的防曬乳液,主要是利用有機化學合成物合成,將紫外線轉化成無害的陽光,進而達到防曬的效果。而物理性的防曬乳液,則是利用二氧化鈦、氧化鋅等無機化合物,在皮膚上形成一層的阻隔,直接將紫外線阻擋或者反射回去。

這二種不同的防曬乳液各有所長,物理性的防曬乳液穩定度高,防曬的效果也比較持續,但是缺點就是乳液當中的顆粒容易阻塞毛細孔,而且容易受到汗水與海水的影響流失。至於化學性的防曬乳液在皮膚的附著力較好,也不容易因為汗水等影響流失,但是缺點是因為採用化學合成的方式,防曬的穩定度較不一定。

[vc_single_image image=”9757″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full”]

防曬係數高就是好?

防曬乳液另外一個分類,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這種係數主要是用來阻擋UVB紫外線之用,係數的數字則是代表著使用後可承受陽光的倍數。以SPF 30舉例來說,如果再不塗抹的狀況下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讓皮膚曬傷,使用係數 30的防曬乳液之後,就可以將曬傷的時間延續30倍,也就是150分鐘之後才會出現曬傷。另外一個防曬係數則是PA,這是用以標示對於UVA的阻擋係數,主要可分為+,++,以及+++3種等級,一般常見的就是第二級++,這也是最適合的一種係數。

許多人在使用防曬乳液時,往往會覺得防曬的係數愈高就愈好,事實上不盡然如此。防曬係數只的是延長在陽光下不受紫外線照射的時間,防曬係數愈高也只是更延長下一次塗抹的時間而以。但是戶外的風沙、水分、甚至是個人的衣物與汗水都會影響防曬乳液的效果,就算使用高係數的防曬乳液,也同樣需要定時補充。此外,一般大約只需要20~30分鐘就會曬傷,使用30防曬係數的乳液,等於是將曬傷的時間延後到900分鐘大約15個小時以後,早就超過了一整天的日照時間,使用上已經綽綽有餘。

善用隨身物品

不過天有不測風雲,不是每個人每一次出門都可以知道今天的紫外線強度有多少,也不是每次都可以準備恰當的防曬用品。萬一不巧沒有準備合適的防曬用品,有些隨身就可以取得的物件,倒是可以成為不錯的防曬工具。例如報紙與雜誌,就可以成為臨時的遮陽工具,讓頭部與眼睛不會暴露在紫外線之下。多餘的衣物綁在頭上或脖子上,也可以舒緩紫外線的傷害喔。

防曬衣物的製造與保養

目前市面上的防曬衣物,主要有二種製造方法。其一是將能夠吸收或者反射紫外線塗料直接噴於布料表層,這種方法最為簡單,製造成本也相對的較低。但是因為塗料是以類似黏貼的方式附著於布料上,隨著使用時間會逐漸脫落,防紫外線的效果也逐漸喪失。

另外一種方式,便是在將能吸收或反射紫外線的原料,直接加入纖維的製造原料當中,再將纖維織成布料。這種方法製造的衣物抗紫外線能力最好,而且因為纖維本身就附有抗紫外線的功能,除非衣物破損或者纖維斷裂,防曬的功能不會因為使用時間增加而消退。

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製造的防曬衣物,最忌諱的就是在洗滌的過程中磨損了抗紫外線的塗料。在洗劑的選擇上可以使用中性的洗劑,如果不是特別髒污的情況下,也可考慮以冷洗精浸泡的方式洗滌,避免因為洗滌時的扭轉等造成纖維的磨損。

皮膚科醫師的見解

炎熱的夏季,不只高溫天氣容易讓人中暑,豔陽中看不見的紫外線,也可能造成皮膚暗沉、老人斑、皺紋,甚至皮膚癌。皮膚科醫師的一致見解,人體接觸紫外線的第一個部位是皮膚,無論是晴天或陰天,出門都應該做好保護皮膚的防曬措施。

紫外線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初期會有曬紅、微血管擴張、皮膚乾燥等,長期累積則會曬傷、黑色素沈澱及產生黑斑,甚至可能導致皮膚腫瘤、皮膚癌等。因此,出門時最好養成撐傘、戴帽子和穿薄長袖外套的習慣,有助避免日光直射的傷害,而且也應該塗抹防曬乳液,因為衣物無法完全遮蔽人體,皮膚仍有機會曝露在陽光中,多一層防護可降低紫外線的傷害。除此之外,紫外線不只容易導致皮膚病變,還可能傷及眼睛,長期曝露在紫外線下,又不做任何保護措施,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所以從事戶外活動時,也應該配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簡單來說,長波的UVA可以穿透表皮,直達皮膚的真皮組織,導致體內膠原纖維萎縮或改變,喪失保持水分的能力,皮膚就容易沒有彈性,而產生皺紋。中波段的UVB則會到達皮膚的表皮層,長期過度曝曬,可能造成表皮肥厚、角質增生,使皮膚失去透明感,變得暗沈。而短波的UVC則可能被臭氧層所阻隔,雖然達到地表的數量相當小,但是一旦過度接觸,同樣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在人體內形成過多的自由基,造成各個器官及組織的老化。

Eye Care, I care

專家建議:
一般人在太陽底下大約半個小時,眼睛就會因紫外線的照射而感到不舒服。因為紫外線可能引起眼睛許多病變,例如畏光、眼皮腫瘤、白內障等,因為眼睛的水晶體會吸收大部份的紫外線,攔阻這部份光線進入眼球,避免視網膜受到傷害。若要避免外出時眼睛被強光中的紫外線照射,或異物侵入眼睛而受傷,最好的方式就是配戴太陽眼鏡。

由於溫室效應和地球臭氧層的破壞太嚴重,紫外線愈來愈強,戴太陽眼鏡的人愈來愈多,為了防止不合格的太陽眼鏡,對國人視力造成傷害,標檢局已公布太陽眼鏡的國家標準。

Eye Care, I care單元知識由720運動眼鏡提供。

[vc_single_image image=”9759″ border_color=”grey” img_link_target=”_self” img_size=”full”]

曬傷的護理

萬一不幸曬傷之後,就必須要對曬傷的部位做些簡單的處理。嚴格來講,曬傷也是灼傷的一種,同樣都是皮膚接觸過多熱能所造成的傷害,只是程度上比其他熱源造成的灼傷來的低些。當皮膚出現發紅、燙的曬傷狀況時,千萬不要以油狀或者粉狀的物品處理,這反而只會讓曬傷的傷口延後癒合。最好就是以清水浸濕毛巾之後,直接蓋覆於曬傷的部位,每次大約15分鐘,每天大約3~5次左右,如此大概三天之後便可以復原。另外,也可以將生理食鹽水放在冰箱冷凍後,以毛巾輕輕拍覆在曬傷的部位上,如此也可以達到舒緩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一旦曬傷了之後,切忌不可以泡溫泉與洗三溫暖,連洗澡時的水溫都要以偏涼的溫度為主,如此才不會讓已經曬傷的部位更加惡化。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