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戶外攀岩是否會對自然環境帶來破壞?

「戶外攀岩」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歡迎,尤其人煙稀少或未受開發的自然環境經常吸引人們探訪,然而,當這些自然秘境始被人類接觸、踩踏甚至破壞,很可能會將該棲地脆弱的生態物種推向瀕危邊緣......

「戶外攀岩」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歡迎,尤其人煙稀少或未受開發的自然環境經常吸引人們探訪,然而,當這些自然秘境始被人類接觸、踩踏甚至破壞,很可能會將該棲地脆弱的生態物種推向瀕危邊緣。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環境生態學家勞拉.博格斯(Laura Boggess)專門研究懸崖生態系統的保育和管理技術──特別的是,她同時也是一位攀岩運動玩家。而結合了專業背景知識與攀岩技術,近年來,她正投入於向戶外攀岩者們推廣教育,讓他們了解懸崖上的稀有植物是如何讓該脆弱的生態系統得以維持。

 

「由於懸崖不易親近,因此它一直是世界上受干擾最少的生態系統之一。在懸崖岩壁的間隙裡頭,可以容納豐富的稀有植物、地衣,而這些植物還能進一步提供各種岩石動物(昆蟲、禽鳥或蝙蝠等)安全的庇護所。然而,當人類開始向這些環境接近時,這些生態系統很可能受到嚴重改變。」

 

請想像一下,當攀岩者們為了開發新路線,開始清除岩壁上的苔癬、植物與碎石,並在岩石面上設置錨栓固定點(bolt-anchor),以及將攀爬時沾染於手上的止滑粉(碳酸鎂粉)大量遺留在岩壁上,其鎂含量將嚴重改變岩石表面的酸鹼值,而這些種種作為都會影響該棲地動、植物的生長能力。

 

攀岩用的止滑粉(碳酸鎂粉),其鎂含量將會改變岩石表面的酸鹼值,進而影響該棲地動、植物的生長能力。

 

不過,戶外攀岩運動對人類身心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並於人類社會建立出獨特的探險精神與文化發展,因此,若為了保護環境而試圖禁止人們從事戶外攀岩,絕非最好的做法。那麼,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夠取得兩者間的平衡呢?

 

首先,藉由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臺灣戶外攀岩協會(TOCC)發表的固定點更新計畫中,就曾寫道「希望儘可能減緩現有錨栓的磨耗,進而減少在岩壁上鑽新孔設置新錨栓的頻率。」這項訴求不外乎是為了讓人們享受攀岩樂趣的同時,亦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育。

 

再比如說:位在臺灣北海岸的龍洞,2022 年逢遊隼繁殖期間,臺灣戶外攀岩協會便將龍洞「大禮堂小徑」攀岩路線列為暫勿攀登範圍,藉以減少人為活動干擾其育雛,如此舉措間接地為攀岩者們建立良好的環境友善觀念。

 

龍洞遊隼。圖/Flickr@HYLA 2009

 

「問題其實在於缺乏知識,也因此人們才會對自己所影響的事物視而不見。」

 

針對前述提問,德國法蘭克福大學(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植物演化生態學博士後研究員馬蒂.馬奇-薩拉斯(Martí March-Salas)給予了更精確的解釋。

 

馬奇-薩拉斯呼籲,由於大多數的岩牆壁面都不受任何管制,人們通常可任意地開闢與攀爬各種路線,因此,若真的想要降低攀岩環境的生態影響,最合適的做法是為攀登者建立良好的知識,比如:在攀爬環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便確認哪些懸崖可以攀爬,而哪些地點則應該減少或完全禁止踏入。

 

而這當然只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就如同這些生態環境學家所擔心的,並不是所有戶外攀岩者都會認同或擁有像這樣的環境友善意識。然而,或許透過更多的觀念教育,既能減少與攀岩文化的利益衝突,也能有效地提倡與自然環境友善共榮,即在享受美麗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就能夠讓自然之美得以持續下去。

 

撰文/吳柏樺
責任編輯/OT 編輯部
圖片來源/Unsplash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