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專訪】校園教官呂理祿:連學校都不想去的輟學生怎麼會想爬山? 一堂19天的山野教育課

「連續做3年叫創意;連續做5年叫堅持;連續做10年就叫命中如此。」退休教官呂理祿帶領關懷生參與「高山探索體驗營」,迄今已超過10年,與一般嚴肅剛直的教官形象不同,他的臉上總是堆滿笑容,眼角的魚尾紋中,似乎藏著多年投入山野教育刻劃出的苦心和回憶。

吸毒、打架、輟學⋯⋯大家眼中的「問題學生」在山林中也願意說出心內話

 

「連學校都不想去,怎麼會想爬山。」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自2011年起,針對高關懷學生辦理「高山探索體驗營」,藉由超過一個禮拜的登山旅程,使學生獲得更多層次的生命經驗,呂理祿是創始時期帶團的嚮導之一。

 

「2012年那批高山探索體驗營的學生,是『最差的學生』。」呂理祿提起在體驗營中,最印象深刻的經驗。那一年,集結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嚴重輟學的國中生,學務主任直接從網咖把他們帶到山上,不少同學只穿著短褲和拖鞋就來了,所有裝備都是教官和老師幫忙準備的。

 

呂理祿表示,一般學生去爬山會很開心,但關懷生爬山是心不甘情不願,「連學校都不想去,怎麼會想爬山。」學生上山後,每天都想逃跑,但因山中路況難測、叫不到計程車,想跑也跑不掉。

 

那一次上山,大夥兒從花蓮能高東段開始走,翻過台灣的「肚臍眼」,每人背負18公斤,共計19天、170公里的路程。就算是呂理祿口中「最差的學生」,在長時間與山林及共患難的夥伴相處之下,也開始願意講出自己的故事。其實,沒有人天生差勁,他們通常小小年紀,就必須接觸一般孩子無法想像的家庭問題,缺乏管教與愛的學生,隨之與打架、拉K、輟學這些事情扯上關係。

 

圖/呂理祿

 

即使這些一時迷途的學生想要回頭,也找不到願意理解的人,反而必須承受家庭、生活和經濟的重擔,及同儕和社會投以異樣眼光。呂理祿說:「19天裡,很容易跟他們混熟,因為孩子們可能從小到大,都沒有這麼近距離與人接觸的經驗。」從衣服怎麼穿到垂降技巧,有關山林生存包羅萬象的瑣事,都迫使學生發問,進而與教官和老師、同伴產生互動。

 

每個晚上,教官和老師會出一個簡單的題目,像是:今天印象最深刻的事物?用心傾聽大地的聲音?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對今天聽到的哪句話最有感觸?剛開始,因疏於觀察或覺得彆扭,大部分學生會隨便應付幾句,但隨著經驗和感受越來越豐富,許多學生都願意打開內心的門,分享體悟和故事。

 

圖/呂理祿

 

偷藏菸起爭執、下暴雨困在山上六天 日常即無常應對才是關鍵

 

「我告訴學生,不可能每一天都是陽光普照。」

 

19天的旅程並非一路順遂,有天晚上,一名學生因偷藏香菸被同伴發現,一夥人在廁所吵了起來,喧鬧聲被同行教官聽見,當晚立刻集合所有學生檢查背包。呂理祿告訴學生:「既然菸是你們衝突的來源,那現在就把它丟掉。」隨後,幾包香菸全數被銷毀、沖馬桶,學生們也只好摸摸鼻子默然接受,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香菸沒了,吵架也沒再發生過。

 

團隊意識才剛培養起來,緊接著就要共同面對突發狀況。花了6天走到天池山莊,好不容易能補給物資,途中卻碰上豪雨造成奇萊大崩壁坍方,整座山只有他們一行人被困住。連日暴雨侵襲,救援隊難以上山,他們只能睡在天池山莊的走廊上,謹慎分配食物,撐過物資短缺的6天。

 

因無法保持衣服乾爽,每天早上都穿濕的衣服,原地跳到身體發熱才出去。困在山上將近一個禮拜,還要顧慮這麼多學生的安危,呂理祿卻一點也不擔心,反倒看這一切如此稀鬆平常,「我告訴學生,不可能每一天都是陽光普照,知道怎麼適應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圖/呂理祿

 

足夠認識是走近山海的第一步 艱苦旅程沉澱後終留下美好

 

「台灣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268座,但我們台灣人都不知道。」

 

下了山,滿載的回憶讓學生迫不及待與人訴說,甚至有人希望到各班分享所見所聞,呂理祿一口答應:「可以啊!我幫你做簡報!」即使學生畢業分道揚鑣,或教官到別所學校任職,每當再次相遇,孩子的臉上總堆滿欣喜的神情,開場白都是「教官!那次上山我們⋯⋯」縱使十幾天的爬山之旅一點也不輕鬆,卻淬煉出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呂理祿表示,雖然沒辦法處理學生人生面臨的問題,也不可能改變他們,但是這些在山上的經歷,可以陪伴孩子們很久、很久,從中學習到的事情,更成為面對生活難題的一股堅毅力量。

 

圖/呂理祿

 

呂理祿說明,教育部近5年把「山野教育」普遍推行至一般學生,目的是希望孩子在小學、國中時期,就能好好認識腳下這塊土地。戒嚴時期,山和海都有管制,不得任意進出,如今實施開放是很好的時機,讓台灣人接觸所生長的環境。

 

「我們小時候都被教育不要離海這麼近、不要去深山很危險。但如果對山海有足夠的認識、裝備都備齊了,怎麼會危險?」呂理祿認為,只要跟環境有連結、和平共處,就可以把安全的疑慮降到最低。

 

圖/呂理祿

 

從軍八年後投身杏壇 坦言在學生身上學到更多

 

「我一開始根本搞不清楚要做什麼,是孩子們教了我很多事。」

 

呂理祿出生於桃園蘆竹,升高中時,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放棄升學至武陵高中的機會,就讀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高一暑假,他報名參加救國團中橫健行隊,因性格外向、喜愛與人互動,隔年加入暑期青年自強活動隊輔。大學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現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外文系,而後進入部隊,展開為期8年的軍旅生涯。

 

圖/一路報導

 

直到1998年,呂理祿轉任教官,曾在陽明高中、大興高中、治平中學任職。他表示,這是改變人生的重要歷程,當年擔任救國團隊輔的經驗,也成為日後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養分。他也身兼童軍團指導老師,因童軍活動在假日,且必須跟學生一起住帳篷、吃飯,又不能申請餐宿費,少有老師願意接下這份職務。

 

在校方的請託下,勇於嘗試、熱衷帶團的呂理祿,就懵懵懂懂的答應了,他笑臉盈盈地說:「我一開始根本搞不清楚要做什麼,是孩子們教了我很多事。」憶起第一次帶領童軍活動,學生告訴呂理祿只要在營火晚會結束後,發表3分鐘爐邊談話就可以了,沒想到,這短短的致詞,竟成為投身童軍教育的第一段開場白。

 

呂理祿表示,其實童軍團要帶的活動,跟救國團隊輔須具備的技能很像,因此之後很快抓到竅門。童軍課都是在戶外進行,教同學攀岩、攀樹、垂降等運動,呂理祿略帶自豪的說:「我指導的童軍社,曾經最多有192人參加,是全校第二大社團,至於第一大⋯⋯是福利社!」

 

圖/呂理祿

 

做到不能做為止!打造與自然共生的山野教育

 

呂理祿不願生活趨於平穩安逸,44歲進入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研究所,在求學中,發現能將所學與工作、興趣結合。當年系上教授謝智謀提倡「5年計劃」,鼓勵學生體驗高山或海洋冒險運動,他除了挑戰攀登喜馬拉雅山島峰外,還跟同學一起募到150萬元,在尼泊爾奇旺區興建了3間教室。

 

擔任國際志工及國外登山的經驗,對呂理祿規劃高山探索體驗營行程產生不小的影響。他希望學生透過與自然共生,試著認識自己、懂得思考生活中每件小事的意義,並學會適應環境,進而面對困難。

 

回想起2011年體驗營甫起步,呂理祿帶著一群沒有爬山經驗的老師和教官進行籌備,他們赴雪山探路、到武陵訓練體魄,光是準備期就耗費3至4個月。一眨眼,十年光景過去,呂理祿仍把心力投入在同一件事,期許能「做到不能做為止」。他表示,山野教育不該只是一句口號,希望把在山中的感動和體悟,帶到每個學子心中。

 

圖/呂理祿

 

 

撰文/江愷庭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圖片/呂理祿Facebook、一路報導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