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1-04-26

原生植物躍上MIT口罩 花蓮林管處宣傳品巧思 保育變身主角

口罩除了是防疫民生物資,還可用來傳遞生態訊息。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將5種花蓮常見、特有的原生植物印製成口罩,分贈志工以及參加活動的民眾,精細的類圖鑑、插畫風格,讓獲贈民眾捨不得用。花蓮林管處期待,透過寫實的原生植物圖案,拉近民眾與原生植物的距離,認識它、愛上它,進而保育它。

陪伴民眾抵禦病毒 太魯閣櫟、台灣火刺木口罩打頭陣

 

太魯閣櫟、台灣火刺木、牧野氏山芙蓉(山芙蓉)、羅氏鹽膚木、椬梧等,是和花蓮居民一起生長在花蓮的5種原生植物,花蓮林管處將其美麗的形象印製到口罩上,陪伴民眾抵禦病毒。

 

花蓮林管處長黃群策表示,去(2020)年受疫情衝擊,花蓮林管處停辦多項活動,10月評估時認為疫情依舊嚴峻,不過若依照衛福部的規定、做好預防措施,仍可適度舉辦活動。花蓮處遂將這些思慮反映於宣導品上,口罩、個人衛生用品仍是重要的日常物資。去年已將精油產業融入「乾洗手」,今年鎖定口罩。

 

在得知國家口罩隊開放民間訂製後,花蓮處一方面聘請插畫家,以「類圖鑑」等級,繪製5種圖案,一方面辦理活動大家有口罩可戴,另外也是推廣台灣原生植物很好的機會,期待民眾拿了這些口罩,無形中認識這些原生植物,在野外看到和口罩一模一樣的植物,因熟悉感而拉近距離。

 

台灣火刺木手繪圖。圖/花蓮林管處

 

 

 

5種圖案已設計完畢,首先上陣的是太魯閣櫟以及台灣火刺木,都是道地的「MIT雙鋼印」口罩,每款限量3000個。台灣火刺木白花、紅果以白底襯托,優雅動人;太魯閣櫟是侷限分布於花東沿岸峭壁的殼斗科、特有種,果實精巧可愛,有一點像檳榔;野外觀察甚至長到3~4公尺。太魯閣櫟採用黑底,襯托出太魯閣櫟葉花果及枝條型態,大方迷人。

 

此外,羅氏鹽膚木是落葉小喬木、低海拔的先驅植物,和原住民日常的生活鑲嵌結合,果實可替代鹽,嫩葉水煮即可食用。此外,花粉吸引蜂群來訪,養蜂人也喜愛。山芙蓉阡插即可培育當綠牆,媲美扶桑花。葉片閃耀著金屬感的椬梧,是小喬木,枝條有刺,樹型優美,深色果實可食用。

 

山芙蓉是很好的綠牆植物。圖/廖靜蕙

 

 

宣傳品上下功夫 保育是門好生意

 

雖是免費贈送的口罩,包裝上包藏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與價值,不但以紙盒替代塑膠袋,再以視覺美感提味植物保育,嗅覺上則由原住民傳統作物馬告(山胡椒)精油包辦;在考慮成本以及不同人對氣味接受度的差異後,置入包裝紙盒上。

 

「若能擄獲民心,在原生植物保育和精油產業都是很好的宣傳。」花蓮處作業課長邱煌升是原生植物保育重要的推手,更無所不用其極地詮釋宣導品,讓民眾喜歡、五感體驗森林生態的好處,進而鬆動市場,也使業者認知保育是一門好生意。

 

兩種一套的口罩,以紙盒包裝,紙盒上還附有馬告香氣。圖/廖靜蕙

 

 

值得一提的是,口罩圖案分盲切與正位切,盲切是隨機切圖,正位切則是要求按原設計放在指定的位置,成本略高於盲切。

 

花蓮處選擇正位切,以清楚展示圖案全貌為目標;另,口罩除了依規定秀出MIT雙鋼印,沒有出現花蓮林管處字樣,只在包裝紙盒上露出,讓位給原生植物當主角。「重點是推廣原生植物保育,不是宣傳花蓮林管處。」黃群策歸結說。

 

2月完成的口罩,原訂3月贈苗活動隨苗贈送,因考慮民眾更喜歡口罩而模糊贈苗重點,因此改於422地球日,分贈給參加移除外來入侵種的民眾,讓種回原生種更有感。

 

除了口罩,花蓮處製作的運動毛巾宣傳品,也有原生植物的影子。邱煌升說,越來越多民眾有運動習慣,為了鼓勵大家運動,也回應運動需求,將傳統洗沐擦臉的毛巾改為運動毛巾,並分為台灣火刺木白花與紅果兩款式,以刺繡手法表現,效果與質感絕佳。

 

台灣火刺木的白花、紅果,繡到運動毛巾十分顯眼。圖/廖靜蕙

 

 

歐洲人喜歡長在路邊的小白花,視為精神象徵;開白花的台灣火刺木,長在樹上同樣散發著潔白魅力。台灣火刺木是50歲以上的東部民眾共同的記憶,吉安鄉長游淑貞今年即曾於九河局植樹活動致詞表示,台灣火刺木果實是兒時點心,只是好久不見了。

 

雖然看似到處都有台灣火刺木,實則多數來自苗商從中國進口以扦插培育的「狀元紅」,民眾常將中國來的狀元紅,和原生的台灣火刺木搞混。台灣火刺木是特有種,數十年來因盜採、濫挖以及土地利用型態改變而消失於河岸,僅剩幾座保護區保存種原。

 

 

公共工程促原生植物復育 搭配工期規劃種苗、適地適種是關鍵

 

為了普及原生植物保育,近年來,公共工程植生綠化規定使用原生植物,而成為原生植物採購大宗。然而工程設計未考慮、不熟悉原生植物生長速度,使得園藝業者培苗無法銜接公共工程的需要,而讓工程單位留下原生植物難用、挫敗連連。花蓮處推廣原生植物,不但讓民眾有感,也協助公共工程建立模式,在兼顧原生植物保育之外,也推動適地適種的精神。

 

「我們和幾個政府部門的合作,在公共工程之始,即將原生植物的栽植時期搭配工期思考。例如施工期半年,往前推估育苗時間;完工時,我們培育的苗木也長大、適合出栽到工地,如此搭配才能符合彼此的需求。」邱煌升說,過去的工程思維,往往是完工時才尋求原生樹苗,最終只能找到小苗,無法出栽到工地。

 

公共工程只求滿足原生樹種的條件,基本上不挑樹種。不過這兩年花蓮處與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的合作,讓邱煌升理解,林管處主動提供植物特性的資訊與育苗對策,幫助工程人員了解、掌握物種特性,將使得原生植物保育事半功倍。舉例來說,主動提供河灘地適性植物名單,便能以濱溪植物替代隨機挑選的原生植物。

 

其次,當九河局和林務局在華隆護岸清除外來種,也想種回過去河岸常見的台灣火刺木、復育原生種,卻苦無種苗,於是就由花蓮林管處提供。一來讓原生植物找到合適的生育地,再者,從花蓮處培育的台灣火刺木種苗,也不會出錯。

 

除了適地適種,種下正確的生態系成員,另一項常見的問題是工程預算通常只編列種植費用,缺乏撫育概念、自然也未編列相關費用。撫育的重要性,逐漸改變花蓮縣政府與九河局過往的想法,過去只佔工程經費約1~3%的植生綠化經費也隨之提高,增列的經費可望改善植栽成效。

 

另一個祕訣則是在環境營造工程規劃設計階段之初,先尋求當地潛在的維管或認養單位。九河局長謝明昌表示,這能確保河岸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初英、華隆河段的生態綠堤及環境營造,即秉持此原則,由當地社區認養。「(與花蓮處」跨域合作及超前部署,成就河川的自然生態環境。」

 

華隆護岸空拍圖。圖/九河局

 

 

對於尚未編列撫育費用的工程,只要符合國土綠網藍綠縫補條件,可由花蓮處協助撫育。華隆護岸友善生態造林分工上,由九河局提供種植費用、花蓮林管處負責育苗出栽以及後續的撫育。「在此合作下,這塊土地的原生植物就能好好的成長。」黃群策說,當工程單位觀念改變,才是保育的致勝關鍵,公共工程得以保存生態系服務功能。

 

今年九河局植樹、復育台灣火刺木,媒體露出超過20則,效應遠大於過去的工程報導;過去怎麼做都無法受到關注的工程,也因保育了台灣火刺木而樹立示範。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報導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