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8-08-16

墾丁陸蟹小旅行 後灣、香蕉灣、港口棲地的不同風景

每年6到10月的月圓期間是陸蟹下海釋幼的高峰期。恆春半島的後灣、香蕉灣及砂島和港口溪一帶,是陸蟹的熱點棲息地,每到繁殖期,可見大量陸蟹媽媽抱卵降海釋幼,陸蟹幼蟲在海洋中成長後,再沿著海岸的溪河口回到陸地生活。

現在這個季節正是觀察墾丁陸蟹生態的最好時機,實際走訪幾處熱點棲地,可清楚了解墾丁陸蟹的生存環境面臨哪些問題。

 

6月下旬,隨著陸蟹繁殖季的到來,屏東綠農的家創辦人洪輝祥帶領一群關心台灣環境生態的民眾,前往墾丁國家公園認識珊瑚礁生態、陸蟹棲地和人類土地利用間的關係。名為小旅行,實則透過環境走讀和親身體驗,了解從陸蟹降海釋幼哺育海洋,到人類農耕和開發行為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看似無關的山海之間,卻潛藏整體生態系逐漸失去平衡的警訊。

 

在後灣看陸蟹媽媽降海釋幼

位於車城鄉海生館旁的後灣陸蟹棲地,是一片茂密的海岸林,今年因飯店開發業者同意跟政府以地易地,成就了為保護生態易地開發的美事。

 

由於後灣陸蟹棲地完整且鮮有人為干擾,陸蟹的種類豐富,2015年墾管處委託台灣生態學會劉烘昌博士進行的陸蟹調查,證實後灣陸蟹有高達6科26種,劉烘昌說,「後灣是國家公園範圍內最重要的陸蟹熱點地區。」

 

在月圓之日的夜晚,陸蟹媽媽們會從林中棲地出發,抱著卵囊朝海洋而去。抱卵母蟹以極快的速度下到海浪間,趁著海水拍打釋放懷裡幼蟲後,隨即上岸回到棲地裡。有些母蟹會重複抱卵,一年可下海釋幼數次。

 

後灣的陸蟹種類以兇狠圓軸蟹、印痕仿相手蟹和藍紫陸寄居蟹等為主要優勢物種。兇狠圓軸蟹為大型陸蟹之一,抱卵母蟹的頭胸甲尺寸約在6-10公分之間,因此在月光下,可清楚見到其腹甲懷抱深色卵囊,雙眼突出眼窩,橫行進入浪潮間,接著快速抖動八隻腳,瞬間釋幼完成。

 

 

大型陸蟹兇狠圓軸蟹母蟹抱卵下海釋幼。攝影/李育琴

 

實際在6月底前往觀察時,後灣沙灘上有相當多的陸寄居蟹下海釋幼,寄居蟹也在林中棲地求偶繁殖,熱鬧不已。然而當天只見到一隻兇狠圓軸蟹抱卵母蟹,還有一些小型陸蟹,洪輝祥表示,與他在2014年所看到的陸蟹降海情況相差很多,過去曾經一晚看到近300隻母蟹下海。

 

往後幾日,洪輝祥和志工再次前往後灣,見到少量兇狠圓軸蟹和數十隻中型仿相手蟹下海釋幼。洪輝祥認為,可能是因為今年梅雨季來得太晚,棲地缺乏雨水和營養源,讓陸蟹的求偶行為也延緩了。

 

對此墾管處保育研究課技士郭筱清表示,氣候和雨量確實會影響陸蟹降海釋幼的時間,不過,陸蟹繁殖季有三、四個月,陸蟹降海的多寡要看整年度的情況比較準確。

 

根據2015年的調查,後灣陸蟹的種類和數量與過去相比為穩定成長。她認為後灣海岸林的棲地完整,樹林茂密人不易進入,且是恆春半島唯一沒有被道路切割的棲地,整體而言受到人為影響的風險較小。

 

而香蕉灣、砂島,及港口溪一帶,實際的陸蟹族群就有明顯下降趨勢。

 

香蕉灣、砂島 受到道路切割 陸蟹降海遭路殺

香蕉灣和砂島的海岸林是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但由於台26線四線道馬路的穿越,切斷了陸蟹下到海岸釋幼的路徑,另外此區的私人農地和農舍興建,對陸蟹的棲地和生存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劉烘昌的調查報告指出,過去在台26線道路旁就可見到許多的黃灰澤蟹,這種陸蟹原本是墾丁國家公園數量最龐大的種類之一,但如今實際調查到的數量已大不如前。

 

香蕉灣的陸蟹棲地受台26線四線道切割,陸蟹降海面臨路殺。攝影/李育琴

 

6月洪輝祥帶著民眾前往香蕉灣時,就見到台26線上許多陸寄居蟹正想方設法過馬路前往海岸,路殺是牠們難以避免的生存風險。

 

面對陸蟹路殺問題嚴重,墾管處已連續多年在台26線香蕉灣砂島路段進行護蟹交通管制。現場將四線道縮減為二線道,讓汽車減速慢行,並在管制時段「停十走十」,在二公里的範圍內停車10分鐘,讓陸蟹過馬路下海。今年的執行時間為7月27—29日、8月25—27日、9月24—26日及10月23—25日晚間18時30分至20時30分。

 

郭筱清解釋,在這幾個月圓時段進行封路,對於陸蟹降海減少路殺有實際的幫助,雖然在黃昏過後一直到深夜都是陸蟹下海釋幼的時段,但封路的兩小時是夜間墾丁遊客行經台26線的尖峰時間,封路減少路殺的同時,也為民眾進行陸蟹的環境解說宣導。

 

這二年墾管處與公路總局還委託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在香蕉灣台26線的箱涵試著打造「蟹道」,引導陸蟹經由地下箱涵過馬路降海,減少路殺的機會。不過計畫仍在試驗階段,陸蟹是否願意走進箱涵順利過馬路,同時在海中的小陸蟹長大後上岸要回到棲地,仍是考驗。

 

港口社區生態旅遊 守護陸蟹生態資產

港口溪河口的陸蟹種類,以中型仿相手蟹、奧氏後相手蟹、林投蟹等較大量,過去陸蟹遭到捕捉和路殺的風險大,族群持續減少,令人憂心。

 

不過近年社區推動生態旅遊,到港口賞陸蟹已成知名遊程,港口是墾丁生態旅遊收入最好的一個社區,去年有超過300萬元的收入,解說員古清芳說,生態旅遊的收入回饋社區,提供老人和學童福利。

 

古清芳表示,社區對發展生態旅遊有共識,平時居民願意一起來保護陸蟹棲地,也透過生態調查課程找出社區生態特色和熱點,藉由生態導覽體驗讓遊客喜歡來這裡。

 

港口社區推動生態旅遊,賞蟹遊程成為招牌,社區也主動保護陸蟹棲地。攝影/李育琴

 

在帶導覽時,古清芳不僅介紹當地豐富的生態和文化,也講述過往漁村生活和如今發展生態旅遊的不同,告訴遊客,保護陸蟹比抓陸蟹來吃更有價值。在陸蟹下海釋幼的高峰期,有時也會邀請遊客一起加入幫陸蟹過馬路的工作,讓參與的民眾因為生態付出而感動。

 

生態旅遊是否是減少墾丁陸蟹族群下降的一種重要方式?郭筱清表示,陸蟹是港口社區的資產,如果社區不能好好保護棲地,對於生態旅遊絕對會有影響,因此要如何保護棲地、不過度干擾,社區必須有高度共識和實際作為。

 

從後灣到香蕉灣、砂島,再到港口社區參加賞陸蟹生態旅遊,看到不同棲地上的陸蟹所遭遇的問題。陸蟹在墾丁國家公園扮演重要角色,不僅哺育著海洋,提供豐富的珊瑚礁景觀和生態,透過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廣介紹陸蟹生態,也能讓社區獲得實際的經濟收益。走一趟墾丁的陸蟹小旅行,更能清楚知道,為何我們需要好好保護陸蟹。

 

古清芳說,港口社區以前可見上萬隻中型仿相手蟹,現在居民已經知道護蟹比抓蟹來吃好。攝影/李育琴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