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5-09-30

來玩登山車旅行吧!

文=費工信         圖=莫名

隨著環保議題的推波助瀾,加上運動風氣興起,單車活動這幾年便已到達另一個新高潮。而在多種不同的單車種類當中,登山車因為騎程姿勢容易入門,加上變化性與挑戰性高,也適合台灣多樣的路況,因此長期來都是單車活動中的大熱門。
除了裝備上的種類選擇多,可依自己的需要改裝與搭配外,有著多樣的騎乘變化性,是登山車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從長程的山林縱走,到短途的休閒旅遊,未必要有過人的體力,也不一定要有頂級的裝備,每個人都能享受登山車的暢快。只要選擇適合自己體力與時間的型態,長短與難易都沒限制,這就是登山車最讓人著迷的魅力之一。當然,各式琳琅滿目的精美配件與裝備,更增添「把玩」的樂趣!

迷人的登山車運動

說起單車運動的歷史,最早可推溯到二百年前,不過現代化的單車型式,則要到一八七零年代才算正式出現。在長達近一百五十年的發展當中,單車除了做為代步工具外,也逐漸成為一種競賽。但不管是日常代步或是做為比賽項目,長期以來都以騎程在平坦路面上的公路車為主,直到一九七零與一九八零年代後,登山車才從美國開始興起。短短幾十年中,這種以崎嶇山路為主的單車騎程型式,快速地在單車運動中有一席之地。除了因登山車突破了長期以來單車的傳統型式外,騎程型態上的多樣與自由化也是快速興起的一大原因。要完全說出登山車的特點與迷人之處,可能寫成一整本書都不夠,但至少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騎乘舒適度增加:登山車與傳統公路車相比,最大的優點之一,便是騎乘姿勢相對較為舒適。由於不需要低趴著上半身來降低行駛時的阻力,加上需要更靈活的操縱車輛方向,登山車騎程姿勢相對較為自然,對於初學者來說也更舒適不少。而且由於登山車有著吸收震動的避震器設計,在崎嶇路面能增加車身的穩定度與操控性,在較平坦的路面上則可增加更多舒適度。靈活的操控與更多的舒適度,讓初學者不但能更容易上手,長途騎程時也可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可吸引更多人接近登山車。

二、長短途選擇不同:登山車的另一大魅力,就是不受距離的限制,同樣可以享受操控與速度的刺激。體力充足的人,可在林道與鄉間享受長距離的多日騎乘,欣賞大自然的同時也能充分挑戰自我的體力。而時間與體力都有限的話,一段簡單的林道或者高落差的山路,同樣也可以享受刺激的操控樂趣。甚至只是一趟半天的單車道騎乘,也能讓你舒舒服服地流汗,享受燃燒脂肪的樂趣。

三、不受地形限制:不同於公路車或多數的通勤車款,登山車的騎乘環境幾乎不受任何地形限制。能夠面對各種落差大的顛簸路面,一般路面與單車道當然不用說,唯一的限制應該只是騎乘者的技術與膽量。面對幾乎不適合任何車輛行駛的道路狀況,登山車還能以高速穿梭而下,其中的刺激度與速度感,是任何單車運動種類所難以比擬的。

四、傳統山林健行外的新選擇:登山車適合在山林間騎乘,同樣也能讓騎乘者深入大自然環境當中。由於不需要機動引擎,深入山林當中也就沒有燃料與補給的問題。加上單車的重量人體能負擔,不但能以較行走更快的速度抵達更遠的目的地,也比單純健行來的更有效率及有樂趣。

多樣的車體設計造就多樣玩法

騎乘型態與路線有別於傳統的公路車外,登山車在車架設計與零件搭配上,也有多樣化且豐富的組合。主要幾種不同特性的車架,加上如前壁震器、輪組、齒盤等多種選擇的關鍵配件,以及不同困難度的路線選擇,讓登山車可創造出幾乎能幫每個人量身訂做的不同玩法。登山車設計的種類大略有以下幾種
最基本的也最普遍的車架設計,是以長距離越野為主的XC(Corss Country),強調車架力量傳導與輕量化的均衡。
專門在陡坡與高落差地形中騎乘的DH(Down Hill)下坡車架,則是以車架避震度與強度為主要訴求。
講求適合多種地形與騎乘型態的AM(All Mountain)車架,則是以傳導效率以及避震度兼顧為主的設計。整體來說,目前登山車車架的設計上,由於下坡車需要特別的場地,一般的平緩地形騎乘較不適合,比較屬於比賽專用的產品。而XC及AM二種車架的騎乘型態,就很適合一般單車道騎乘,也能應付絕大多數的林道與山路地形,是目前市場上的二大主流,也最受到登山車愛好者青睞。

一、XC車架
以長途越野騎乘為設計重心的XC(cross country)車架,可以說是目前登山車車架的主流形式之一。由於XC(cross country)需要長距離的騎乘於顛簸路面上,除了需要有良好的避震效果外,車架的重量及採踏效率也是設計重點。
撇開早期完全沒有避震器的XC車架不說,目前市場上的XC車架主要以本體無避震器設計的單避震器車架,以及包括後避震器結構的前後雙避震車架二種為主。不管那種設計,XC車架的角度與重量都偏向適合爬坡及長距離騎乘,長途旅行,多天數的林道越野,或是長時間耐力踩踏,這都是XC車架的專長。

  1. 單避震車架:一般通稱的單避震車架,指的是車架結構中並無任何避震器的設計,而必須要靠前避震器吸收震動。少了避震器的結構,不但重量上可大幅減輕,也能讓踩踏效率更完整地傳到後輪,不過在舒適度就會降低些。以踩踏效率來說,單避震車架不但可從事長途越野,讓體力能更有效運用,而前避震器帶來的吸震效果,也很適合長距離的公路騎乘,並較公路車增加不少舒適度。
  2. 前後雙避震車架:雙避震的XC車架,是這幾年登山車市場上的主流,最大的特徵就是車架上有另一組避震結構設計。與適當的前避震器搭配,前後避震器的車架能提供山路騎乘時最佳的穩定度與操控。雖然增加一組後避震結構,免不了會增加車架本身的重量,不過雙避震車架卻能提供一般單避震車架少有的穩定性與舒適度。在踩踏效率上,儘管後避震器結構多少會造成踩踏效率的耗損,不過在連桿以及避震器調整的設計上,已能夠將踩踏時的「軟弱」感幾乎減低到零(也就是踩踏平台的效果)。這種車架由於穩定度高,不但適合一般長途越野,對許多初學者來說,也是入門登山車的好選擇,長短途越野,甚至輕度的下坡騎乘都適宜。

二、DH車架
若說長途騎乘越野的XC(Cross Country)是登山車中的輕量級,那麼DH(Down Hill)下坡車應該就是登山車中的重量級車架了。這種專門為對付高落差及陡峭下坡的地形,由於必須面對數公尺的高速跳躍,又不需要考慮上坡的踩踏,車架角度上往往特別上揚,以搭配較長行程的前避震器與下坡時的角度。
這種單車面對陡峭的下坡,可以用奔馳的速度一躍而下,強調速度及克服高落差地形的刺激感,讓下坡車架成為各種登山車架中最「粗勇」的一種。由於不需要考慮上坡的踩踏,這種車架都有相當長的後避震器行程,多半在六~八英吋之間,不少甚至有出現到十吋的避震行程。
長行程的設計外,為了面多達數公尺的落差與跳躍,車架的強度也較高,管材與結構都有著十分粗大的設計,讓整車的重量往往超過十五到二十公斤之譜。因為車架強度夠,角度偏上揚,同時後避震的行程夠,是高速下坡騎乘的不二選擇,也是最具有刺激與技術挑戰度的騎乘方式。

三、AM車架
XC強調長途耐力騎乘與踩踏效率的特性,DH則是標榜高速下坡的兼顧與震動吸收力,二者可以說是二種截然不同的特性,而介於其中又能夠兼顧二者特性的,就是這幾年風行登山車界的AM(All Mountain)車款。
顧名思義,所謂的All Mountain,強調的就是進行全方位越野騎乘,不但要有長途越野的輕量化與傳導效率,同時還要能承受高速下坡或跳躍所帶來的衝擊與震動,等於結合XC與DH二者的騎乘型態。而要達到這種幾乎全方位的騎乘型態,AM車架必須要具有以下幾種特點:

1、輕量化 高強度:輕量化幾乎是所有高性能運動裝備共同的特點,AM車架由於同時要顧及長途騎乘的需求,輕量化是首要條件;同時為了要能承受高落差衝擊,也必須得有一定的強度。為了達到這二點,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AM車架多以鋁合金為主要材質,除了鋁合金量輕強度高的特點,成本價格也較符合大眾;目前有部分車架前三角採用碳纖維,後避震結構則使用鋁合金,來達到輕量化與強度兼顧的特性。至於更輕量的碳纖維材質車架,要達到足夠的強度難度甚高,一般車廠若無把握不會輕易嘗試,只有極少數擁有最頂尖製造技術的車廠才會生產。

2、後避震:長途越野騎乘時未必要使用後避震,不過要是想要享受一躍而下的快感,那後避震就省不了。不但要顧及激烈騎乘時的穩定性,同時也要增加長途越野的舒適度,這可是沒有後避震器的車架(俗稱硬屁股)所無法比擬的喔。

3、高踩踏傳導效率:有了避震結構固然增加不少穩定與舒適度,但同時避震器也會抵銷掉部分的踩踏力量。若只是單純的下坡或跳躍還無所謂,但AM車架還必需要考慮到長途越野騎乘時的踩踏效率,這時後車架的力量傳導就是關鍵。
為了兼顧避震效果與力量傳導,每家廠商都在後避震的結構上絞盡腦汁,從傳統的後三角單轉點到四連桿多轉點結構,每年幾乎都有標榜減少踩踏力抵銷的設計出現。而在結構設計外,近幾年避震器本身的技術也進步不少,與後避震連桿的設計結合,可在透過鍊條用力踩踏時自動將避震行程鎖死,讓踩踏力充足的傳遞到後輪上;而在面對地面傳來的震動,則可以恢復正常的避震功能,也算是兩者兼顧的最好設計。

不同行程將面臨不同的挑戰

登山車的種類之所以有所不同,最關鍵的因素便是要適應各種不同的騎乘類型,以及不同騎乘者的體力、時間長短。概略的來說,決定登山車行程的因素,主要以天數及路線困難度二種。在這二種因素的交叉影響下,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不同的騎乘型態,而不同的騎乘型態,連帶也給騎乘者不同的體力及裝備面的挑戰。一、單日行程
單日行程是目前單車行程中的主流,不僅時間安排上較為方便,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時程,而且在裝備及體力的準備也較為容易。不過別以為單日來回就全部都是簡單的郊遊,若選擇困難的健腳級路線,就算只騎上短短二小時,也可會讓你眼淚直飆,大喊吃不消!

  1. 簡易路線:單日的簡易路線,多半屬於休閒踏青級的騎乘。這種路線多半數於平坦的短距離騎乘,不會有如牆壁般的爬坡,也不會有近乎垂直的高落差地形。在這種路線的行程上,只需攜帶基本數量的飲水及半途補充的食物即可。不但車輛與裝備的要求不高,對體力的負擔也很適合入門者。
  2. 挑戰級路線:單日的挑戰級路線行程,由於受到天數限制,多半偏向技巧等級高的路線,例如路面難度高的林道,或是長距離的下坡路線等。在準備這類型的路線時,除了需要有至少進階級的車輛來應付路面的「蹂躪」外,還必須要準備簡易的維修工具,以面對不可預期的裝備故障甚至損毀。

二、多天數行程
不管對車輛或體力來說,多天數行程基本上多屬於中級以上的騎乘水準。這種行程由於時間多半在二~三天,有些甚至長達一星期或半個月,即使是簡單的行程,也都需要一定的體力要求,故屬於中級以上的騎乘型態。

  1. 簡易路線:多天數時間搭配上簡易的路線,嚴格說起來是較偏向「體力考驗」。這種行程的準備上,簡易的維修工具已成為必備,若沿途沒有旅館或學校等住宿地點,便需要準備簡單的露宿裝備。更重要的是,必須攜帶充足的飲水與食物,做為隨時補充體力之需。
  2. 挑戰級路線:登山車的多天數挑戰級行程,是所有登山車行程中對體力與裝備要求最高的一種。不只是因為這種行程對體力與車輛都有十分嚴苛的挑戰性,更因為這種行程的路線多半位於偏遠山林間,除了事前的路線規劃與天氣預報必須詳加準備外,多半還要攜帶過夜的營帳,並嚴格計算食物與補給的問題。

在多天數的行程中,不但要有耐操又堅固的車輛,還必須攜帶完整的維修工具,否則在四下無人的林道上,即使是爆胎這種小事,也會讓你欲哭無淚。再者,從過夜所需的營帳、炊具、鍋具,到過濾飲水的濾水器都必須一併帶上,還包括禦寒衣物,當然更別說沿途所需的糧食了。這種路線由於需要攜帶大量裝備,連帶也會對騎乘者的體力增加更多負擔,故需要更可靠且性能好的車輛,可說是所有登山車行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種。

各種輕量化的裝備

說了這麼多登山車的種類及設計上的差異,其實不管是單日的簡單郊遊,或者是多達好幾天的極限越野,共同特點就是裝備上的輕量化。不管是大從車架,小到眼鏡或車鞋,重量上的減輕絕對是目前與未來登山車在裝備上的趨勢。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何要輕量化,單車裝備本來就不算重量級,何必要大費周章再減重一次?其實箇中的原因很簡單,即使每樣裝備的重量都只有數百公克,好幾樣加在一起仍會超過一、二公斤。而以一般多天數騎乘所需的車輛、安全帽、加上背包、帳篷、鍋具等,總重量還是會超過二十公斤以上(參見表一)。再加上幾乎無法減重的飲水與食物,騎車時所負擔的重量可是會超過二十五公斤,甚至是三十公斤以上。因此只要每樣裝備減少10%到20%的重量,整體就會少上二~三公斤以上。可別小看這二公斤,騎個十多公里可能還感覺不出來,等到騎了一整天,前頭還有至少二十公里的山路時,這幾公斤的重量可就是關鍵。
舉個例子來看,先試著完全不帶任何物品爬五層樓的樓梯,這種運動對大多數人都是稀鬆平常,但接著再帶上二大瓶寶特瓶的水,這時候樓梯可就顯得陡峭多了。反過來想,如果身上的裝備少了這二公斤,不但長途騎起來會更輕鬆,對於補給的需求也會相對較低,還能享受更多的騎乘樂趣。

表一、多日騎乘裝備重量表(尚未加上其他次要器材)

項目重量(公斤)
車輛12
安全帽、車鞋、
衣物等
2
背包1.5
簡易帳棚2
鍋具、爐具1
睡袋、寢具1.5
照明燈具、地圖、
指南針等
0.5
食物2
維修工具、耗材等1.5

而要達到輕量化效果,主要可透過設計上的巧思,以及使用新材料這二種方式來達成。透過採用新設計,可以相對簡化各零件的結構以及形狀,在維持甚至改善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達到減重效果。此外,採用輕量化的新材料也是有效方式之一,以強度更高或重量更輕的材料,同樣可在不減低強度的狀況下減低重量,二者都是目前相當有效的輕量化方式。一、車架與避震器
登山車車架應該是所有零配件當中「份量」最夠的,而在車架上的輕量化成效,也是所有零組件中最明顯的。不過由於登山車架承受了絕大多數的震動,對於強度與剛性的要求私毫沒有妥協餘地,多半都是以採用如碳纖維、鈦合金、鋁鎂合金、甚至是鈧合金等不同材料來達到輕量化目的。這些輕量化材料,優點是提供同等甚至更高的強度,且重量更輕。材料之外,不少雙避震車架與避震器也採用更簡單的結構設計,例如以氣壓代替油壓,或者單純利用特殊材質的彈性取代一整組的避震結構,除了能簡化車身結構與重量外,也能降低維修保養時的繁複。[vc_column_inner width=”1/2″]二、零組件
在車身零組件上,由於沒有多少活動的零件,多半採用輕量化材料或不同的製造方法來減低重量,鈦合金與碳纖維是最常見的二種輕量化材質。例如把手,完全沒有任何活動部分,但碳纖維便明顯得輕於傳統鋁合金把手。其中重量較重者如齒盤與曲柄,以CNC切削的方式便可改善傳統鍛造材質的強度與重量。不僅如此,還能將CNC切削材質與碳纖維結合,以進一步增加輕量化。
此外,在輪圈與花鼓部分,採用更強的結構設計可減少鋼絲數量,不但可以維持同樣的強度,也可以減少不少的重量。另外甚至也可以將車輛上所使用的螺絲,從鋼質轉換為鋁合金甚至鈦合金。別小看這些小零件,如果整車都更換,可也能省下幾十克甚至上百克的重量呢。唯一的缺點是對玩家的荷包深度有嚴酷考驗。

三、騎乘配件
騎乘配件上,主要以各種照明燈具、維修工具為主。這些配件的輕量化,主要是透過增加功能與使用壽命來達成。以單車碼表為例,傳統大概只有紀錄時速與時間的功能,但如果多增加了如氣溫、氣壓、甚至指南針與心跳錶的功用,便能將不同的配件整合成為一種,無形中也間接達到節省重量的效果。
另外單車的照明燈具也可在夜晚露營時使用,若能更加延長電力的續航力則可省下備份電池的重量。維修工具若也能同時扮演許多戶外使用的小道具,等於省下多帶一組裝備負擔。

四、貼身裝備
在衣物裝備上,主要以安全帽與車鞋二者是輕量化施力點,這二者也是貼身裝備上分量較重的。以安全帽為例,目前市面上的主要材質是合成樹脂,一般的重量多在六百~八百克。而輕量化的安全帽則是以發泡保麗龍代替合成樹脂,同時採用一體成形的灌模方式,配上碳纖維的內部支架,不但能將整頂安全帽的重量降至三百~四百克,對於安全帽的強度也增加不少。車鞋上,同樣也是藉由強度更高的材質,以單層材質取代過去的多層材質,減低重量的同時也能有著同樣的包覆及支撐性。至於服裝,重量的差異非常大。

五、其它裝備
例如過夜時也可選擇適合的地形,利用單車做為營帳支架,簡化所需的配件,輕量化效果非常顯著。過去可能要攜帶一頂完整的單人露宿帳與支架,如今則可利用車身的高度或將前輪拆卸下的前插作為主要的「營柱」,不但省下重量,也減少佔用的空間,是一舉二得的絕妙之作。

結合其他主題的登山車旅遊

登山車固然是挑戰體力,鍛鍊體能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同時也能成為增加旅遊樂趣的輔助工具。登山車最大的優點便是可適應不同地形,從崎嶇難行的山野林道,蜿蜒的鄉間小路,或者是窄小的老街巷弄,登山車都可應付自如。
不僅僅如此,單車不需要任何燃料,不需要加油站作為補給,唯一的限制就是騎乘者的體力。此外單車更沒有任何汙染與噪音,對於周遭的人或自然生態幾乎不會造成任何破壞,可快速融入當地的環境當中。而且登山車的強度夠,只需要簡單的維修便能適應各種困難的環境,即使身處落後的異國也不會有任何維修問題。以登山車作為輔助工具,可以讓騎乘者體驗更多、更深入的個人體驗,是增加旅遊樂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有效率的自然觀察
以登山車作為輔助工具,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抵達目的地,同時也能在固定時間內移動更遠的距離。對於從事各種自然觀察活動來說,登山車的移動速度比步行快,可讓觀察者抵達更遠的地方,在一定的時間內欣賞到更多不同的自然景觀。而且由於單車對自然環境幾乎不會造成任何汙染,即使進行動物觀察,也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衝擊,是最有效又兼顧環境保護的方式。

二、輕鬆的小鎮行旅
登山車的行動靈活,又不會受到接梯或者台階等地形的限制,對於不少的老街或特色小鎮來說,是最好的遊覽方式。騎著車,穿梭在窄小彎曲的巷弄中,能更有效率的將當地的風情盡收入眼底,也可以選擇重點的精華景點,省掉步行的時間或體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飽覽更多當地特色。

三、挑戰翻山越嶺
這部份是登山車最具魅力的玩法,上坡雖然艱辛,但下滑的刺激快感絕非步行所能相比,尤其是長途路線。大部分的攜帶裝備與登山健行相同,只是對輕量化的要求更高。同樣是享受野地風味,即使是與登山健行的路線相同,但騎車的速度感與操控危險於須臾之間,就是比走路更有趣味。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