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08-21

「海洋進入人類世」 科學家追有孔蟲足跡 平均朝南北極移動602公里

一篇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發現,維繫海洋生態系的浮游動物正因氣候變遷而逐漸往南北極遷徙。

科學家比較古代沉積物岩心與現代浮游生物分布資料發現,全球浮游動物自工業化前期以來,平均移動了602公里。主要作者表示,這顯示「海洋生態系已進入人類世」。

取自加勒比海沈積物的浮游性有孔蟲。圖片提供╱Michal Kucera。

另一位科學家警告,浮游動物的全球性移動可能對魚類到鯨類等各種海洋動物產生連鎖反應。從水母到鬚鯨,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以浮游生物為食。「浮游生物」泛指所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該研究報告側重於「浮游動物」,而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包括體型微小、通常是單細胞的生物,以及大型動物的卵和幼蟲,如磷蝦、水母和螃蟹。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現代浮游動物群聚分布與工業化前期的浮游動物群聚分布。

為了蒐集工業化前期的資料,研究人員從世界各地不同地點的海床深度一公分處採集沉積物樣本。該研究的觀察對象是一種稱為有孔蟲的浮游動物,牠有堅硬的外殼,可以在沉積物中保存幾個世紀。主要作者、布來梅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容克斯(Lukas Jonkers)博士解釋:「我們使用沉積物捕集器來瞭解現代物種群聚。沉積物捕集器是個大漏斗,高約2公尺,安裝在海底,能攔截從海洋表面落下的所有東西。因此能有效幫助研究人員瞭解沉積物中有些什麼。」結果發現,現代浮游動物群聚與較近期的古代沉積物群落不同,「相異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

作者寫道:「這顯示浮游有孔蟲群聚自工業化前期以來發生了大幅變化,而且是隨著當地氣溫變化的程度變化。」作者還發現,大多數現代浮游生物群落與遠方發現的古代樣本更相似,這表示群聚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了位置。透過比較工業化前期和現代浮游生物樣本,研究人員計算出該浮游動物群落從工業化前期至今平均移動了602公里。然而,位移的範圍從45公里到2557公里都有,取決於海面溫度變化的程度。

在北半球,科學家觀察到浮游生物群聚隨著暖化往北移。容克斯說:「我們沒有觀察到新物種或是新的物種組成,只看到一樣的物種隨著溫度移動。大部分情況下,這跟暖化有關,因為全球的海洋都在暖化。但少數地方是海洋變冷,這時就會看到過去生存在較低溫度環境的物種出現。」容克斯表示,浮游生物群聚往極地移動可能是海洋暖化影響海洋生態系的前兆。「我們認為這些現象顯示海洋生態系正在改變。如果你接受這個假設,意味著大多數物種的分布已經改變。」然而,對於以浮游動物為食的物種來說,有些物種將隨著浮游動物進入較涼爽的水域,但有些物種可能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條件。「其他環境條件可能不同。例如,一旦往北移動,將面臨更長的夏季,光照條件可能會有所不同。所有生態網絡都得重新建立,我們不知道所有物種是否都可以適應,以及是否可以適應得夠快。」容克斯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海洋已進入「人類世」。「海洋生態系已進入人類世。我們現在觀察到的變化已經大到,你可以說這些群落與人類影響之前不同了。」

科學家搭乘研究船在北大西洋海域執行任務,取回沈積物捕集器(sediment trap)。圖片提供╱MARUM – Center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remen; C. Schmidt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