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0-04-01

與獼猴友善共存 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

台灣山林是獼猴的故鄉,由於野生動物保育多年的推動,原屬於保育類的台灣獼猴族群逐漸復甦,民眾在野外發現獼猴也不再顯得稀奇。然而,近年來有些人覺得獼猴是否增加太多了?甚至已經侵害了人類的生活空間,造成困擾。

走在北大武山海拔1500公尺的山徑上,遠方矗立的樹上有隻獼猴發出尖銳的嘎嘎聲,似乎在警告步道上探頭探腦的外來者,不得侵犯牠的地盤。在山林間遇見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給予登山者的禮物,因此滿足地觀察幾分鐘後便安靜退下,想像著獼猴家族在這片山地裡自在地棲息著。

 

當人類的生活空間逐漸往山林擴展,人和野生動物的衝突也明顯增加。有農民的果園在採收前被大批獼猴偷吃,損失慘重;也有山區旁的住家遭獼猴闖入翻找食物;又或者遊客到訪國家公園時,路旁常有緊追討食的猴群,感到人身威脅。因獼猴造成農損的少數農民,甚至以違法的獵槍、獸鋏等來對付牠們,希望除之而後快。

 

學者整理近年新聞報導中的獼猴危害事件,發現幾乎全台各地都曾發生人猴衝突。例如陽明山遊客停車場、中部風景區的步道出入口、南部山區的果園農地,還有在都會區的高雄柴山等地,這說明了台灣獼猴的棲地事實上是遍布全台。新聞報導中的獼猴有個特性,牠們被形容為兇狠、頑皮,以及撒野。這些加諸在獼猴的形容詞,正是因為牠們與人類極為相似,既聰明又懂得觀察學習如何獲取食物。因此,當停車場的遊客丟出食物餵食,下回牠們便知道汽車上有食物;當果樹上的甜柿包上紙袋,牠們察覺那代表成熟甜美的果實;當登山遊客手上提著塑膠袋,牠們對於袋子裡有食物不疑有他。

事實上,野生獼猴是以各種樹葉果實等天然植物為主食,也吃昆蟲和蝸牛等,此外母系的社會讓母猴需花費心思照顧小猴,在大自然中,獼猴的數量維持著動態平衡。然而人類的餵食改變其生態習性,使猴群出現營養失衡、生殖頻率改變等問題。若對獼猴生態進一步了解,就能明白是人類造成了獼猴行為的改變。人猴衝突必須從源頭著手改善。近年政府積極宣導「與獼猴共存」的觀念,宣導遊客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的準則;受到猴群侵擾的農地,則協助農民架設電圍網防止獼猴進入,也有保育團體推廣「猴友善農業」、「猴厝邊」等環境教育,告訴民眾如何與猴共處。

 

台灣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島嶼,每一種生物都有其重要的生態功能,例如台灣獼猴就是許多珍貴植物的傳播者。雖然獼猴已從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對於這個在台灣唯一與人類同為靈長類的動物,我們應該要更了解牠,學習友善的共存之道。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