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旅遊
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學者赫茲特提出對文化、教育及旅遊的省思。生態旅遊近年欲趨熱門,講究一種負責任的旅行態度,從事觀光行程對動植物、風土習俗和環境居民更加尊重,顧及環保也維護地方住民福利。若進入山中健行,會秉持「無痕山林」原則,後也漸衍伸出「綠色旅遊」、「柔性觀光」及「合適觀光」等名詞。
修繕回家之路 尋找傳統部落根源
雖然不再居住於舊部落,泰雅族人每年仍會習慣回舊部落一趟,今日重建的南澳古道,對一般遊客來說,可能只是多了一條台灣步道走訪路線,但是對泰雅族人來說卻意義非凡,是以前回流興(Ryohen)部落尋找傳統根源的主要聯繫道路。為了讓他們「回家」必經之路更加便利,讓更多人回到部落尋根,這條山徑(南澳古道)經林務局整建,今年9月起將正式對外開通。南澳古道目前為約4公里長的路段,越到後面山徑越崎嶇險峻。對泰雅族來說,回家的路段整個走完,有將近32公里路程,對於一般山友來說,大概需花3天時間才能分段到達。

獵人帶路 一路編輯親自走訪南澳古道
今日居住於金岳的泰雅獵人,帶領一路報導編輯走訪一趟南澳古道,沿途介紹如何運用豐富的天然資源,集結成野外求生知識,向大自然學習智慧。湮沒的古道將被指認,更多人能實地走訪,感受南澳古道今昔時光交錯的畫面。
藉由金岳獵人帶領走進百年山徑,進入步道前先講解獵人打獵傳統,進行了簡單的入山儀式禱告,獵人永遠對大自然懷著感謝崇敬之心。
接著,出發前往古道。


泰雅獵人的智慧 自製箭頭辨識方向
獵人受部落耆老傳承,在山林中常常製作做記號,凹摺野草做成一個像「箭頭」的形狀,目的是讓迷路的同行夥伴得知行進方向,看到的人就可以拆掉,這是老人流傳下來的智慧。



行經步道約30分鐘,即到達一號吊橋(梅檀橋),日本人稱吊橋為「鐵線橋」, 用以克服溪谷深壑的險惡地形,先前由鐵線佈局成的舊吊橋,至今仍懸垂於溪谷之上,走上一號吊橋後往右看,即可看見殘破古吊橋搖曳的身影。



獵人便當 原始風味飄香
登到鞍部後,約花費1小時,健行新手建議可以在此折返。一路報導編輯在大汗一番後享用獵人便當,一個糯米飯糰和地瓜,雖無複雜的調味,但卻更能品嘗到食材的天然風味,原來在「食」的方面也緊扣生態旅遊的精神,堅持不把任何垃圾帶進山裡,因此便當的包裝使用傳統泰雅作法,將香蕉葉用繩子綁上繫緊,除了保留葉子香氣,用餐完畢後,也能直接把樹葉和地瓜皮留在山地讓它自然腐化,秉持「無痕山林」理念。

享用完獵人午餐後,從鞍部下山大約只要30分鐘即可返回登山口。
南澳古道將於今年9月正式開通,喜歡登山健行的人不妨來走走看看,也可經由獵人嚮導帶領解說古道歷史,重現泰雅族在山中的智慧。南澳古道旁緊鄰的南澳溪,終年水量穩定豐沛,喜歡溯溪的人不要錯過來這邊挑戰。

關於南澳生態旅遊聯盟

關於千里步道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