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山野教育:登山迷路了怎麼辦?

在高山迷路時,確實容易令人恐慌著急,而要如何應變才是最好的辦法呢? 此時選擇返回上一個已知點,或原地等待救援才是最佳上策,這篇就來告訴大家高山迷路該怎麼辦,以及切記333原則等待救援。

 

大水窟山屋。圖片來源/台灣國家公園入園入山線上申請服務網

 

「迷途」最常發生的山難事故

 

山上不只有登山步道,還有許多獵人使用的獵徑、動物行走的獸徑,以及「看起來」像路但其實不是的路。這些路徑會誤導人偏離正確的步道,若沒有及時察覺,可能越走越遠,難以回到原本的地方。

 

雖然迷途是山難中發生比例最高的事故,但只要保持冷靜、把握幾個原則,仍有很大的機會獲救。

 

山難預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避免任何山難事件,最重要的是上山前的準備。

擬定周詳的登山計畫,行前讓隊員充分了解行程的路線,閱讀相關紀錄,讓每個人對攀登路線有基本的認識。

 

攜帶地圖及指北針等定位工具,或是有GPS功能的登山錶、智慧型手機。目前有許多可搭配GPS航跡圖使用的導航APP,例如Hikingbook、登山客、綠野仙蹤等,對於不熟悉傳統地圖指北針操作的人,是不錯的定位工具。

 

上河出版1:25000的百岳導覽圖,是許多山友上山必備的工具。

 

網路上有許多山友分享的GPS航跡檔,上山前可以下載到手機搭配導航APP使用。圖片來源/地圖產生器v2.82截圖

 

另一個重要的是通訊器材,像是手機、無線電、衛星電話。雖然在高山會受到天氣影響、地形阻隔等因素,導致通訊不良,但若能找到訊號通話,可以大幅增加獲救機會。

 

2017年哈崙山難,李明翰先生在失聯一個月後爬上山稜打出電話,讓搜救人員可以推估他的位置,並成功救援,就是一個最佳案例。

 

降低迷途的發生率 細心觀察路跡

許多迷途原因就是遇難者走到錯誤的路徑,那要怎麼分辨正確的登山步道呢?

一條經常有人使用的路,必然有許多所謂的「人為痕跡」,例如路條、指示牌、疊石、打結的芒草、木頭刻痕、足跡、步道寬度、行走難易度標示等。細心觀察這些蛛絲馬跡,保持警覺,就能降低走錯路的機率。

 

能高安東軍縱走下萬大南溪路段,路旁的石頭上有疊石的人為痕跡。

 

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是發現人為痕跡,也要謹慎判定是否為正確的路徑。台灣地質破碎,地貌變動頻繁,每隔一段時間路徑也可能隨之改變。在尋找路條等人造物時,須留意其新舊程度,避免走到廢棄的舊道路。

 

路條是台灣山區常見的人為痕跡,但也要小心一些年代久遠的舊路條,可能會誤導到錯誤的路徑。

 

迷路了怎麼辦?不要亂走!

 

萬一不小心迷路了,切記不要亂走,也不要選擇「試」看看,及時踩住腳,選擇返回上一個已知點,或原地等待救援才是上策。

 

某些情況可以試著往附近的稜線移動,稜線上的視野較好,可以幫助定位、確定所在位置,也有機會收到電信訊號。但盡量避免下切溪谷,因為台灣的山勢崎嶇多變,溪谷中隱藏許多險惡地形,一旦下切,往往走不回原本的位置,反而陷入更危險的情況。

 

溪谷地形變化大,經常需要涉溪而過與攀爬巨石,迷途時盡量避免下溪,以免受困。圖為能高安東軍縱走下萬大南溪路段,是少數要下切溪谷的傳統路線。

 

隨時注意保暖 333原則等待救援

 

假使不幸地在山中迷路,無法在短時間內脫困、需要長時間等待救援到來的情況,那就必須做好保暖措施以避免失溫,除了高山症,失溫也是登山常見的症狀,嚴重失溫甚至有生命危險。

 

掌握333原則,作為山難求生時的參考。333原則就是失溫、缺水、缺食物不能超過的時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 失溫不超過3小時
  • 缺水不超過3天
  • 不吃東西不超過3周

 

後記

導致危險的原因

  • 對路跡的警覺心不足
  • 發現迷途時未及時回頭
  • 持續下切溪谷消耗體力
  • 登頂包過於簡化,未攜帶保暖衣物與糧食飲水不足

 

撰文/許孟昌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