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島嶼《影》事──臺灣黑熊、神木與尋找返家的路

我們對臺灣這座島嶼的認識究竟有多深?編輯精選 3 部山林紀實電影,跟隨紀錄影像視角,一同探訪臺灣深山裡的那些故事。

當我們的雙腳和視野走入群山

 

2021 年 2 月,臺灣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在國內上映後引發偌大迴響,對我而言,它代表著人們對山野的渴望。

 

某些程度上拜疫情所賜,讓許多無法出國玩的人們轉往境內旅遊,間接使得國內登山風氣愈發盛行,而在如此氛圍之下,這部以談論「臺灣山林與登山者之間關係」的紀錄片也就有了足夠條件在群眾間引發共鳴。

 

在《群山之島》官網上,劇組團隊如此描述他們的拍攝初衷:「臺灣擁有超過 269 座海拔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山岳總面積佔據了臺灣土地面積 70%,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但大眾卻鮮少見過這樣的臺灣樣貌,連在網路搜尋『臺灣 Taiwan』,都僅出現臺北 101 大樓與夜市小吃。透過本影集,期待帶領觀眾重新認識我們所擁有的這塊土地。」

 

換句話說,大眾對於臺灣地景樣貌與歷史脈絡的了解,彷若登山初學者剛踏入起步階段,需要投入時間與心思才能看見這片土地更深層的輪廓。

 

假如沒有多餘時間和心力造訪山林,或認為自身對山野的認識不及他人的廣度和深度,透過他人的影像紀錄去遊訪這些地點與交流思想,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延伸閱讀|【專訪】群山之島──程紀皓導演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從四位登山家的故事擷取「山的溫度」

 

編輯精選臺灣山林紀錄片

 

除了《群山之島》,臺灣歷年來許多山林紀實電影也同樣精彩。編輯團隊精選 3 部紀錄片,主題扣合山野中的生物、文化與土地關懷。跟隨電影視角,一起探訪臺灣山林中的美麗,期待在觀賞之後,我們都能夠重新認識不一樣的寶島臺灣。

 

一、《翻越之後》

 

不斷地翻越,是泰雅的精神。」

 

在登山路線中,有一條叫做「比亞毫上南湖」的路線堪稱經典。對於喜愛登山的人來說,它涵蓋了溯溪與探勘等豐富路徑,相當具有挑戰性。但對於泰雅族人的意義上截然不同:它是沿著溪流、翻越無數山嶺,由祖先們所開闢出一條返家的路。

 

紀錄片拍攝團隊「激流勇士」跟隨泰雅族人踏上歸返比亞毫(Piyahau)的路,結合歷史脈絡研究,探討位於南澳礦場開發後所造成的文化與生態危機,並試圖尋找土地發展在文化、政策與環境之間的最佳平衡。

 

整部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傳達泰雅族人不斷地「翻越」──翻越高山峽谷,更是翻越一段自我生命的試煉。

 

二、《黑熊來了》

 

「對布農族人來說,熊(Tumaz)是山的靈魂,山裡如果沒有了熊,人也會覺得寂寞。」

 

臺灣黑熊研究學者黃美秀長期觀察臺灣黑熊生態,詳實記錄了臺灣黑熊的生活習性與生長環境,比如在紀錄片中提到,她和團隊發現臺灣黑熊與青剛櫟樹之間的分布關係,當臺灣黑熊食用青剛櫟的果實,移動過程所產生的排遺行為,就會讓種子在牠活動的區域上落地生根。

 

麥覺明導演跟隨黃美秀與研究團隊深入大分山區,以影像紀錄臺灣黑熊的生長環境以及研究調查過程,最終拍攝成《黑熊來了》紀錄片。透過紀錄片,可以從第一線人員與臺灣黑熊近距離的互動過程中,了解臺灣山域環境,以及揭開臺灣黑熊的神秘面紗。

 

三、《神殿》

 

「你為什麼看到這些自然物會感覺到美?美的本質是什麼?」

 

在紀錄片《神殿》裡頭,柯金源導演藉由提問方式,道出人們看見自然界景物後的種種感受,並認為人們之所以感覺到「美」,是因為人類與這些動、植物本是生命同源。

 

紀錄片以長篇幅紀錄扁柏、紅檜等神木生長分布,同時也呈現出人類濫發山林後造成土石流、山地崩毀等景象。導演希望藉由追溯人類與自然的生命起源,與揭示人類對土地的過度使用,以及這麼做所產生的潛藏危機,帶領觀眾了解自身與臺灣山林之間的重要關係。

 

 

撰文/吳柏樺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圖片來源/公視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