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20-06-12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這裡地處四川西北部人煙稀少的山區,但每年卻能吸引超過500萬遊客。數千年來,保護區所在的地區一直是農牧民的家園,但是為了保護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和風貌,園區裡明令禁止居民進行耕種、放牧和砍伐樹木。那麼,這麼做對嗎?地質學家、生態學家、考古學家和社會人類學家的最新研究給出了另外一個結論:人類的長期居住可以保護和增加生物多樣性,而停止人類的生存活動則有可能減少生物多樣性。

2020-06-10

疫情重創經濟,各部會都積極研擬紓困與振興方案。而環保署的職責,就在要求各項振興措施導入環境永續準則。綠色和平4月30日在環保署大門放置數十棵台灣烏心石樹苗,並遞交20項「綠色振興建議」。

2020-06-07

「如果我們可以更好地重建,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隨著國內疫情趨緩,各產業企盼著紓困振興方案,全世界都在尋找能夠復原人類共同體的一帖良藥——但是,我們將會重蹈覆轍嗎?

2020-06-06

中國氣候政策走出民族主義的過程,或許可以為倡導綠色全球供應鏈帶來啟示。在3月21日世界森林日,一部關於保護世界森林的短影片在中國網路上遭遇憤怒聲討,不得不以下架的方式結束短暫的「科普」之旅。

2020-06-03

地球的未來沒有Plan B!23日是世界閱讀日,適逢地球日50週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地球日選書」計畫,邀請作家吳明益、海洋環境工作者陳人平、科普作家張東君、氣象達人彭啟明、植物學者董景生五位專業人士,精選推薦 60 本環境好書。書單涵括食農教育、減塑生活、生態觀察、氣候變遷、動植物科普等主題。

2020-06-02

美濃午後的一陣大雨,有隻水雉站在濕地裡的水生植物芡實上,大雨直落,卻不見牠移動腳步找地方躲雨。仔細一看,這隻水雉爸爸的雙腳間,藏著四隻小水雉。牠張開羽翼,把露出腹肚外的小鳥往懷裡撥一撥,在風雨簌簌的環境中守護自己的孩子。

2020-06-01

世界各地醫師和醫療從業人員呼籲各國政治領袖,考量空氣品質和氣候問題,應透過綠色振興方案復甦經濟。 全球200多個醫療組織,代表著至少4000萬名醫療工作者(約佔全球醫療工作人員的一半),簽署了一封致G20領袖及其首席醫學顧問的公開信,呼籲讓醫療首長和科學顧問直接參與經濟振興方案的設計,確保方案納入公共衛生和環境問題等考量。

2020-06-01

衛報報導,英國農民和食品製造商正在尋找封城期間將產品送到餐桌上的新方法,包括自動販賣機、送魚到府和停車場種沙拉,這些新方法在解除封城後有機會繼續發揮效益。雖然新鮮食材需求旺盛,許多英國農民仍受到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封城前,所有的餐飲消費中有一半是外出購物或用餐,要改掉在大型餐飲集團和零售商購買食物的習慣並不容易。但是,也有些農民和食品業者發現新的商機,還能友善環境、創造利潤,可能鼓勵更多的人仿效。

2020-05-28

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小麥產品,是因為我們有錢買、船出得去、進得來。如果我們沒錢買,或載滿小麥的貨櫃船出不了港口,那麼該怎麼辦?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再度提供了檢視糧食安全的機會,糧食安全的籌碼,不能只建立在買得起、買得到進口糧食;建構生產得夠的糧食自足國家隊,可能要更多。

2020-05-28

台灣稻米生產既優且豐,但是國人食用量十年持續下降,近三年則呈現滯留。農委會最新統計顯示,2018年每人每年糧食供給量小麥38公斤、米45.6公斤,小麥追過米似乎早晚會發生。然而,面對種種因素引發封島效應,例如這波疫情衝擊全球農糧生產與出口;不得不思考台灣維持糧食安全的最佳策略,不二選擇就是吃飯吧!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