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戶外攝影—光線的運用

適當的曝光只是攝影技巧當中的一個小環節,雖然相當重要,但那是可以經由說明之後就能夠立刻了解,屬於比較理論性的。而更有趣味而且對一幅照片的生命有絕對影響力的關鍵,就在於光線的運用。包括光線質感的拿捏與判斷等,這部份就不是靠死記公式或理論就可以。

攝影者對於美感的觀點或對於影像的熱情,並牽涉到經驗與技巧,配合無限的毅力,這些都是左右一幅成功攝影作品的難以預測的因子。不同的光源會有很大差別的光質,我們的肉眼很容易即可辨認,例如黃昏柔和的自然光線與強力的汽車大燈雖然都是黃色光線,但是照射在物體上所呈現出來的感覺便極為不同。此外,即使是自然的陽光也有強弱與色彩之分,看起來都是白色,但事實並非如此。

 

光線與色彩

暫不討論艱深的理論,現今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CCD或是CMOS),以及過去的銀鹽塗布的軟片,對光線的顏色反應(明暗的反差也是)與人類的肉眼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光線的波長決定了顏色(對肉眼而言),越短呈藍紫色,越長就偏向紅色,一般的軟片對於藍紫色有比肉眼較高的敏感度,所以日正當中與陰影下的畫面經常出現色調偏藍的現象,就是所謂的色溫差異,這部分接下來會提到。

 

此外,物體表面對於光線的反射性也各不相同。例如;相同強度的光照下,白紙會反射大量的光線,就被我們稱為「白色」,而木炭幾乎不反射光線所以看起來較暗,被稱為「黑色」,這也就是為何在拍照時經常會曝光太暗或太亮而需要額外做曝光補償的原因,就是所謂的曝光正確。

 

日出與日落時,陽光的色彩變化最為鮮豔,時而黃色、橙色或紅色,這是因為此時的陽光以斜射的角度照射地表,因此必須通過比直射時更厚的大氣層厚度才能到達地面,這些更厚的大氣已將某些較短波長的光線(藍、紫外光)散射,光線被漫射的效果最顯著,因此天空的顏色看起來較鮮黃溫暖,光線也較為柔和。

當陽光逐漸升高後,陽光進入大氣層的傾斜度減小,受到過濾的程度也較小,波長較短的藍光就逐漸容易察覺,因此整個天空的顏色也就變為藍色。

 

日正當中的時刻,陽光在地球赤道附近地區幾乎以直射的角度照射地面,若無雲層遮蔽時,這時的光線最強烈,紫外光充滿整個天空,雖然紫外光肉眼不可見,但是一般的彩色軟片或是感光元件卻對此非常敏感,因此接近正午拍攝的照片容易偏藍。不僅如此,來自頭頂的直射光最容易造成深黑的陰影,這麼強的反差通常很難令人滿意。

午後的光線變化等於是早上的翻轉,天空中有一些雲層時會比晴空萬里有更多樣的色彩,如此日落時我們才看得到色彩繽紛的晚霞。

當夜晚來臨時,太陽在地平線以下,此時的自然光為月光,基本上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線,只是微弱非常多,但是只要沒有其他人工光害的影響,經過長時間的曝光後天空也會在液晶屏上看起來是清澈的藍色。

 

色溫

光線的波長決定了光的顏色,在攝影的術語裡描述光線的顏色便是「色溫」。但是不同色溫的光線前面曾提過;人的肉眼不見得能夠分辨,也許有時看起來是白色的光線,但是在底片與感光元件上卻呈現藍色,這是很常見的情形。

色溫由低到高逐漸由紅色、黃色、白色而變為藍色,這個在過去使用彩色軟片的時代,必須搭配不同號數的色溫濾片來矯正或改變我們想要的色溫,操作上真是非常麻煩,而且無法現場立即觀看拍攝完畢的圖像。

 

現在使用數位相機則簡單多了,不但可以隨時手動更改色溫或做任何的白平衡設定,還可以拍攝後在現場立即觀看是否滿意,稍有不爽隨時可以刪除重來,這在過去的軟片時代是無法想像的。

色溫的單位是「Kelvin」,習慣以K來表示,攝影的標準白色光為5200K左右,利用色溫表可以得知最精確的指引,但是現在一般情況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還有色溫表這種東西,以當今主流的DSLR(數位單眼相機)來說其實也無所謂了,只要按一下快門,隨時都可檢視並重來,只要你有時間,電池的電力充足的話。

 

光線的變化

任何人工光源其實都比不上自然光的光質,只是自然光的變化太多,而且不能加以控制,所以每一位攝影者都必須知道如何利用自然光最佳的時段,從而避免在條件不佳的時刻做無謂之耗材與時間的浪費。

 

影響自然光最大的變數來自於光線的方向,這將影響光線的質感與色彩。而這些條件又受到季節、時段和天氣等因素左右,緯度、海拔高度在極端狀況下也會有若干影響,例如極地、高空等。

不斷變化的雲層、天氣不但會改變自然的景象,同時也不斷地過濾、漫射或反射來自太陽的光線,這些千變萬化的效果就不斷的挑戰我們的攝影技巧,例如構圖、測光等。

天空中佈滿雲層時,就像一個巨大柔光罩,陰影的邊緣顯得不明顯,雖然光質平淡不討喜,但陰天的光線有時可能將複雜的山谷地形色調表現的更忠實飽滿。在不穩定的天候下雖然不利戶外行動,但有時可能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多數人都喜歡藍天白雲)。

 

一幅出色的攝影作品不見得一定要有最正確的曝光,但是巧妙的光線運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論是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

除了陽光之外,其他的光線對攝影來說都是人工光源,彼此之間的光質、色溫、強度等都不盡相同,有些是攝影專用的燈光,有些則不是。基本上由於攝影專用燈具以外的其他光源不能被控制,因此它們在攝影上的主要問題包括照射強度、高反差、奇怪的色差等。有時狀況單純,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卻會同時存在,因此這樣的場景大大的增加攝影上的困難。攝影專用的燈具大多可以控制強弱與方向,而其他的光線如街燈、車燈、燭光等雖然無法控制,但只要善加利用,有時也能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應不同光線的對策

如果可用光線微弱,為了得到適當的曝光,將限制了感光元件或軟片的ISO值、鏡頭光圈值、快門速度和景深的選擇。若沒有攜帶三腳架的話,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通常總需要做若干的影像畫質犧牲,以取得可接受的照片。

由於光線條件的千變萬化,因此為了應付這許多問題,也衍生了許多的各式不同配備與器材供攝影者應用。

 

大光圈的鏡頭雖然比較能夠在弱光下使用,但是不僅重量大而且價格昂貴,非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重要的是在拍攝時如果鏡頭光圈開的愈大則畫面景深也愈淺,在手持拍攝時也容易產生晃動的問題。

在自然光的條件下,除了使用腳架之外,也可以設定高感光度的ISO值來增加快門的速度,或爭取縮小光圈增加景深的可能,但是ISO值愈高,畫面的素質就更容易受影響,主要是雜訊會增加。使用腳架可以做長時間的曝光而不造成畫面的晃動,但是腳架本身也造成攝影者的額外負重,重量輕又夠穩的腳架事實上也價格不低,不過使用腳架總是能夠解決光線不足的問題,又能夠兼顧景深,因此某些場合若沒有腳架也是無法拍攝的,例如夜景或昏暗的溪谷,只要體力沒問題,攜帶腳架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拉高ISO值可用來應付光線不足的場合,過去最常見的高感度底片有200度、400度、800度等就不得了了,但是現今的高階數位相機的ISO值動輒可拉至3600720012500,甚至更高,當然啦,一般來說,ISO直拉高超過1600以上時多半畫質還是會有影響,不過愈高檔的機種影響愈小(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了)。

色溫值的調整

在自然環境裡光線除了強弱的變化之外,色溫也會不斷改變。例如陽光較難照射到的山谷總是在照片裡呈偏藍綠的色調,在拍攝軟片的時代,色溫的問題可以使用各種號數的濾鏡來解決,但是在鏡頭前多加了一片濾鏡也會造成光線的損失,同時也會影響畫質,而高品質的濾鏡價格也不便宜,因此使用濾鏡算是增加成本的負擔。

 

至於室內拍攝時的人工光源色溫問題就更為複雜,通常鎢絲燈的色調是屬於紅色光,肉眼看來是如此,一般的底片拍出來的顏色會更紅,如果不加濾鏡時也可以使用「燈光型」底片,這樣也可以修正某種程度的色偏,但不保證百分之百有效,因為鎢絲燈也有很多種,而底片就只有一種,更別提除了鎢絲燈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其他光源,而且我們不見得可加以控制,因此在多種燈光下的拍攝效果是很難掌握的。

 

若僅是為了將畫面「拉回」白色,那麼使用閃光燈也是一種方法。但是閃光燈的強度一般都不足以照亮整個室內,所以能夠凝結主題而不晃動並增加主題的亮度才是使用閃光燈最大的目的,但是因為閃光燈的色溫一般都以5500K為設計標準,因此在閃光燈能照亮的範圍內是有可能得到較正常的顏色。

 

但是現在的數位相機就厲害多了,除了可以設定自動模式之外,也可以任意手動改變,不斷的修改嘗試,直到你滿意為止。說到這裡,不由得不讚嘆現在的攝影者其實非常幸福,現在的高階數位相機雖然機身隨便就可能是十幾萬以上,但是不再需要消耗軟片,也不需要搭配色溫濾鏡,以前的攝影者得累積夠久的經驗才能減少曝光或其他的操控失誤,但是現在的數位攝影可以及時觀察拍攝後的成果,真是省事又方便啊,實在沒有理由拍得比以前還差吧?

 

 

撰文/莫名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