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9-11-15

鯨豚觀察員是如何煉成的 我國首批官方訓練結業 考照、實戰海陸都來

「目前船速7節、方位24°21’84″,121°42’35″,目視狀況良好。」
「這裡是貝多芬,12:42分發現鯨豚在警戒區內,建議延後緩啟動5分鐘,OVER。」
「收到、再討論。」

鯨豚觀察員培訓課程開跑。海陸課程兼顧。圖片來源/陳文姿

台中港外海,有人手持望遠鏡,有人手持紀錄本,並視狀況通報模擬的離岸風場施工人員。沒有搭船出海賞鯨的悠閒,他們聚精會神緊盯大海,因為這是台灣首批由海保署委託的「鯨豚觀察員」訓練課程[1]

在密集的海陸訓練與測驗後,他們有機會參與離岸風場的施工,在打樁期間擔任監視是否有鯨豚出沒的角色。當鯨豚出現在警戒區內時,他們可以建議停止施工,以免鯨豚受到噪音危害。然而,取得認證只是第一步,要肩負起這項保護任務,考驗仍在前方。

海上經驗與學理並重 真實環境成挑戰

依據離岸風電開發商的環評承諾,風場施工打樁前應進行至少30分鐘的鯨豚觀測,確認警戒區內沒有鯨豚活動才能開始打樁作業,而在打樁過程中,如果發現鯨豚進入警戒區,通常是距離打樁點半徑750公尺範圍,就要停止打樁(隨不同風場的環評承諾略有差異),以免過大的噪音造成鯨豚族群損傷。進行這項任務的就是「鯨豚觀察員」。

海保署的鯨豚觀察員訓練課程今年7月展開,由海保署主持開訓典禮後,緊接著一連串的講座、學理課程,另外還有近兩天的岸際與海上實習、筆試、操作演練。8月第一批取得官方認證的鯨豚觀察員就會誕生。

海上培訓課程中,觀察、紀錄、通報都是鯨豚觀察員工作的一環。圖片來源/陳文姿

鯨豚觀察員任務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海上鯨豚觀察。「任何」鯨豚進入警戒區內,觀察員就有責要提出警告,是否立即停止打樁則由業者判定。觀測船上[2]繞行打樁平台,在方向、角度隨時變化中判斷鯨豚距離對初學者並不簡單。這項工作與打樁作業息息相關,因此孰知作業流程與海上安全也是必備的課程。

理論課程則包括水下噪音、被動聲學、鯨豚識別等。水下噪音監測是從儀器去監測水下聲音並判斷鯨豚的接近與否,有些風場在環評時承諾會以水下聲學監控來彌補目識的不足,這雖然不是鯨豚觀察員負責範圍,但也是課程的一環。

施工平台750公尺範圍(藍線)為警戒區,鯨豚出現時,觀察員需提醒施工單位暫停施工。 圖片來源/陳文姿

海陸訓練 海上工作挑戰多

官方首批鯨豚觀察員訓練報名踴躍,約180位報名,經資格審查與抽籤後選出57位。除了嚮往海上工作的學員外,也保留10個名額給關注海洋生態的民間監督團體。

海上工作第一關莫過於暈船之苦,有不少報名者早就習慣海上工作,他們是最佳鯨豚觀察員人選。學員之一、目前從事鯨豚生態調查的賈啓渼卻指出,鯨豚研究與鯨豚觀察員完全不同。

鯨豚觀察員是以施工與鯨豚出現為主,並在不同的施工狀態做出建議,與鯨豚生態調查不同。圖片來源/陳文姿

她解釋,鯨豚生態調查以台灣海域及目擊鯨豚為主角,一趟航行約4-6小時。鯨豚觀察員卻是以施工與鯨豚出現為主,並在不同的施工狀態做出建議。她想成為鯨豚觀察員,但跟施工單位間的溝通方式與過往的研究工作不太一樣,這可能是一項挑戰。

從事日文筆譯的林冠吟,雖然沒有海上工作的經驗卻表現穩健。她表示,在岸際的模擬訓練很有幫助,讓她到上船前先掌握好工作流程。想要換到戶外工作的她想成為一名鯨豚觀察員,主要挑戰可能是出海時間過長。

這確實是重點,目前實際擔任離岸風電鯨豚觀察員的人不少是漁民轉業。據了解,由於工作點離打樁還有一段距離,噪音未如預期大聲,但長時間在海上工作,有時實在吃不消。這與台灣西岸大多是潮汐港有關,觀察船在漲潮時才能進出港。觀察員工作要配合打樁作業,如果遇到前置作業延後,待命加上工時可能會超過12小時。再遇上乾潮不能進港,就要繼續在海上多待幾小時。

執照只是入門 撐得久才能成為鯨豚觀察員

鯨豚觀察員的訓練就像駕訓班,拿到駕照後能否安全上路、能否負責任地駕駛,還是另一回事。

鯨豚觀察員培訓課程開訓。為國內離岸風電培訓鯨豚觀察人力。圖片來源/陳文姿

在英國參加鯨豚觀察員訓練課程並取得證書的李恩娜(化名)表示,外國訓練課程是一日至數天不等,與台灣授課內容差異不大。但在國外,剛取得證書的觀察員通常還須在海上累積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後(紐西蘭明訂為12週),才會被認可為能獨立作業的鯨豚觀察員。

註釋:

[1]因應海洋風電的施工,已經有民間訓練機構所訓練出的鯨豚觀察員。由於環評書件中僅寫明會聘請「訓練有素的海上鯨豚觀察員」,未限制訓練機構,因此仍是符合環評規範。

[2] 離岸風電商在環評中承諾的鯨豚觀察員操作方式不盡相同,有的鯨豚觀察員是在打樁工作船上觀測,而不是搭乘觀察船在四周環繞。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