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8-12-14

熱帶森林中的稀有攀緣植物—蘭嶼野牡丹藤

台灣先天的地理條件,搭配多變的地形樣貌,造就了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從平地低海拔闊葉林,一直至高山上的高山草原,隨著海拔及溫度的變化,各自有不同類型的適生植物,組成不同的森林型態。而位於台灣東南方的熱帶島嶼-蘭嶼,其高溫、高濕、多風又多雨的氣候型態,成就了有別於台灣本島的特殊氣候,其環境及生物組成非常類似熱帶雨林森林,物種組成與台灣本島有著明顯的差異,孕育出諸多特殊暨稀有的植物種類,其中即包含蘭嶼野牡丹藤(Medinilla hayataina Keng)。

「野牡丹」、「牡丹」同樣美麗 親緣關係卻甚遠

聽到野牡丹,大多數人其實耳熟能詳,但卻易與有「花中之花」的牡丹混淆。牡丹為芍藥科(Paeoniaceae)的植物,生長於溫帶環境,因花大而艷麗,自古甚受喜愛且有富貴的象徵;野牡丹則為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植物,種類組成甚多,全世界有4900多種,大多數分布於低海拔環境,在熱帶森林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兩科植物雖然都有豔麗的花朵,關係卻甚為疏遠。

蘭嶼野牡丹藤為野牡丹科、野牡丹藤屬(Medinilla)之植物,以熱帶森林為主要生長環境。從屬名可知,其植株生長形式猶如藤本植物,大多數種類為攀緣性的灌木,依附在大型的喬木上,有些種類則為附生狀態。《台灣植物誌》記錄本屬僅有2種,除蘭嶼野牡丹藤外,另一種則為台灣野牡丹藤(Medinilla formosana Hayata),生長於台灣的恆春半島原始森林內,兩者皆生長於近似熱帶的森林環境中,但蘭嶼野牡丹藤僅產於蘭嶼,其生育地分布較台灣野牡丹藤狹窄許多,為台灣蘭嶼的特有種,《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已經將蘭嶼野牡丹藤評定為國家瀕危等級(NEN),為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做足準備 探訪蘭嶼野牡丹藤神秘的生育地

蘭嶼野牡丹藤侷限生長於蘭嶼山區山脈的半山腰至稜線的原始森林中,想見得它生長於原始環境的風采,必須先做足功課。在筆者還是學生的時期,對於本物種就已特別注意,第一次前往蘭嶼便想一探究竟,卻因事前準備不足,連如何順利登上山區的入口都找不著,當然無功而返。第二次除了查清楚該物種的花期之外,另外就是把整個蘭嶼山區的登山資訊查詢清楚,再行安排二次前往。

該物種分布的山區平常很少人走,為非常冷門的路線,連當地原住民也很少上山,所以沿途路跡並不清楚,其登山口雖不起眼,但還算好找,位於村落公路旁的一條小徑,沿途會經過原住民的水芋田,再從與人同高的芒草叢中鑽入森林,順利進入後,便可見清楚的山徑沿著高大的喬木樹根進入溪溝,中途會有多處叉路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若走對路就會沿著溪溝慢慢往紅頭山方向前去。走在熱帶森林的下層,濕度高且悶熱,不用走幾步路,大多數人早已汗流浹背,另外山勢的垂直落差大,前半段都是持續陡上的山路,僅能憑毅力一路向上行。當路程過半後,感覺山徑漸漸平緩,此時便開始進入蘭嶼野牡丹藤的生育地範圍。

蘭嶼野牡丹藤分布區域多位半山腰以致稜線上,這些區域受東北季風及夏天颱風降雨影響,形塑出該植物對高濕潤環境的偏好;此外,其幼年期植株多攀附大樹幹向上生長,長到一定高度的成熟植株,才得以開出下垂之花序與產生果實繁殖,此亦足以判斷其對伴生植被與整體植被建構出的微棲地環境之依賴,也正因為蘭嶼完整的森林生態系,才得以孕育出此獨特的珍稀植物。

蘭嶼野牡丹藤開出下垂之花序與產生果實。圖片來源/陳建帆

蘭嶼野牡丹藤小檔案

蘭嶼野牡丹藤為攀緣性的灌木,有明顯木質的莖,在森林中常以藤類植物的生長方式,依附在大型的喬木上,看到會以為是某種藤類植物,葉子為單葉,多片輪生,形狀為較瘦長的橢圓形,葉緣沒有鋸齒,兩面光滑無毛,葉子較厚略帶肉質,僅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沒有其餘的側脈,而台灣野牡丹藤則多了一對側脈,這是區別這兩種植物最重要的特徵。

蘭嶼野牡丹藤的嫩芽或嫩葉為褐色,成熟後葉面轉為深綠色,葉背則為淺綠色。花為兩性花,每朵花的花梗細長,呈紫色或粉紅色,多朵聚集呈圓錐狀的大花序,生長於葉腋,而台灣野牡丹藤之花序則生長於枝條末端(這也是兩者重要的區別特徵)。

蘭嶼野牡丹藤成熟植株,開出豔麗的下垂花序。圖片來源/陳建帆

花萼則合生成筒狀,先端4淺齒狀;花瓣4枚,顏色為白色;雄蕊有2型,花藥細長,呈鮮艷的紫色,成熟時於先端形成一個圓孔狀開口,花粉由此噴出,藥隔由花藥基部延長與花絲連接,在連接處形成一個似關節的構造,其顏色為鮮黃色;花柱明顯比雄蕊長,呈彎曲向上,與雄蕊相對。果實為漿果,顏色為粉色至紫色,成熟後轉為紫黑色。

蘭嶼野牡丹藤盛開的花與紫色的花藥。圖片來源/王偉聿

蘭嶼野牡丹藤果實為漿果,成熟時呈紫黑色,依賴林間鳥類傳播。圖片來源/王偉聿

減少人為干擾 爲蘭嶼野牡丹藤守住唯一生育地

多次造訪蘭嶼野牡丹藤的生育地,每次都可以看到其原生族群,但卻發現登山客上山開路時,為了能讓路跡更清楚,或可能想把登山小徑開成康莊大道,因此較大面積地砍除山徑旁的植物,就連蘭嶼野牡丹藤也一樣遭殃,偶爾可在路旁零星的斷枝殘葉中,瞧見其蹤影。

每一次的造訪,也發現蘭嶼野牡丹藤在路線上出現的頻率,似乎一次比一次少了。我們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過路人的行為,一定會導致該物種漸漸消失,但人為的過度擾動,卻可能對其繁殖與生長微棲地產生干擾,或許現在的蘭嶼野牡丹藤並沒有立即的滅絕壓力,但是卻身處於時常受人為干擾的環境下。如果希望蘭嶼野牡丹藤豔麗的花朵持續盛開於蘭嶼的森林之中,我們必須要盡可能減少對其棲地的干擾,例如在登山或造訪這些生育地時,應秉持基本的生態觀念、用保護與尊重的態度對待該植物,減少人為活動帶來的干擾,或許珍貴且稀有的蘭嶼野牡丹藤便可永無止境地存續於這片森林之中。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