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0-11-15

傳統禁忌原來是永續關鍵 三個東南亞國家的跨世代對話 找回里山生活幸福感

泰國原住民族「克倫族」有一個流傳數百年的傳統,當嬰兒出生後,家人會將新生兒的臍帶綁在樹上,代表新生兒與這棵樹之間特殊的聯繫,這麼重要的一棵樹,自然也受到保護。然而,當克倫族醫院落成之後,到醫院生產的克倫族婦女,因醫院不願意交出臍帶,而失去實踐這項傳統的機會,這些不再受到保護的樹,也遭受肆無忌憚地伐採。這下該如何是好?

生命之樹、傳統禁忌 原來都是永續關鍵

 

一個小小的實踐,卻隱含樹木、森林保護的契機,說明了傳統文化、生態知識的重要性。2020年11月5日由農委會花蓮農業改良場舉辦的生態農業國際研討會,即邀請北海道教育大學專案顧問戴夫.都柏林博士(Dr. Devon Dublin)說明傳統知識與地景保育之間的關係。

 

戴夫.都柏林博士指出,當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提出「里山倡議」作為保育「里山地景」[1]以促進永續利用之際,也凸顯了原住民智慧和傳統知識在此議題扮演的重要角色。克倫族是其中一個案例,不但重新檢視傳統文化保育地景的重要性,並導入老青對話傳承生態知識,更利用當代技術服務傳統價值。

 

泰國克倫族以嬰兒臍帶掛樹上的傳統稱為「Pa De Po」,這項傳統有利於森林保全,也許是意識到這個傳統的意義,現在當地醫院改變政策,只要產婦要求,就會交出新生兒的臍帶,間接接續這項傳統,並因此保留了當地的樹種。

 

克倫族另一項重要的文化傳承稱為「Lue Ta」,是指劃定聖域、聖林或聖地,並舉辦儀式。這項儀式同時規定在劃定為神聖的場域內必須遵守的規矩,一旦越矩就會招致厄運和不幸,無形中產生自我監督、監管的機制,就算四下無人,族人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深怕為自己和家人招致厄運和不幸。

 

「Lue Ta」是指在劃定為神聖的區域中的儀式,族人必須遵守儀式所立下的約定,形成自我約束,也保護自然資源。圖片來源/戴夫.都柏林博士簡報檔

 

泰國傳統文化老傳青 導入當代技術服務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化、都市化使得部落也面臨人口出走里山的浪潮。此外,原住民族傳統生態知識與地方知識,是里山地景不可或缺的元素,有助於人們以永續方式應用和管理多項資源。只是,這些知識飽受各種威脅,例如學校課程排除原住民族知識的傳授,族中長老與年輕一輩的知識交流也比以往更少。

 

當地在一項促進社會-生態-生產永續系統計畫支持下,得以發展出一連串策略。首先,他們鼓勵老一輩和青年對話,其次是確保克倫族所在區域的學校,課綱納入原住民傳統教育,並獲得當地政府和省政府同意;接著,年輕人運用這些知識來改善技術運用。

 

這項計畫鼓勵年輕人使用相機拍攝當地地景,並上傳到社群媒體,使當地的地景得以吸引全球眼光。此外,運用GPS標示出傳統地景位置,以及原生物種出沒和棲息的區域。這讓當地的農產品在行銷時,採用全新的觀點,在行銷農產品的時候會配上故事,輔以年輕人拍攝的照片,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價值。

 

其中一款蜂蜜,就被曼谷的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L’ATELIER選用。媒合成功的關鍵在於,年輕一輩將主廚帶回他們祖先數百年經營的傳統地景裡,並講述當地的故事,讓主廚愛上這個產品;而這只是一個起點。

 

隨後他們又開發了老饕鹽巴和香料,全部取之於此地,還出版了《Taj Auf Le Ouv》這本食譜,講述此地的故事,同時介紹當地特有的美食和烹飪方法。書籍出版之後,泰國其他各地居民得以認識克倫族特有的美食。

 

戴夫.都柏林說,從老一輩口中與實際觀察的經驗,在地居民非常清楚生態系統的調節機制是如何運作的,並以此建立起一套資源管理體制。例如,克倫族的年輕人因善用手邊的技術結合地景知識,不但保留了這個地景得以永續利用,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計。

 

讓最懂魚的居民來! 保護緬甸魚類資源 自己的保護區自己劃

 

另一個運用在地知識保護里山地景的案例則是緬甸。當地民眾深知必須採取行動保育自己賴以為生的淡水魚類,便拍板成立漁業保護區確保賴以維生的魚類都能繼續繁衍。

 

在地居民長期來累積了當地淡水湖魚種、魚類習性、產卵習慣、棲息地點和活動時間等生態知識,這讓他們得以捕獲更多魚,也可以用來保護生態,讓魚類族群生生不息。他們掌握了知識,也有保育當地的決心,於是成立了漁業保護區。

 

保護區的做法包括,以浮標標出魚群產卵的區域,在這些產卵區域禁止捕撈,讓產卵的魚媽媽不受干擾。他們以告示牌公告了捕撈守則。撈捕方式也有相關規定,包括不得使用某些捕魚工具,像是電擊、無差別捕撈、使用炸藥等;另外,只能使用網洞超過一定大小的魚網、捕撈體型在一定標準之上的魚類。

 

另外當地民眾也直接參與監測,所有捕撈上來的魚獲,無論是自用或販售,都要先經過測量和稱重。由於捕撈的漁獲記錄下來,使得當地民眾了解保育措施成效如何,知道捕上來的魚體型有沒有變大、數量有沒有增加,一些過去少見的魚種現在是不是變多了。根據這些資訊,計畫人員得以分析介入措施的成效。

 

漁業保護區雖維繫了魚類資源,但漁民的漁獲相對減少了。當在地的省議會認可了這些漁業保護區,政府隨之協助當地發展農業,包括農作物生產和畜禽養殖;這些額外的協助和能力建構,不但幫助了當地社區補償減少的收入及蛋白質來源,也肯定地方自主成立的漁業保護區。在社區成員共同遵守下,保留了這個淡水湖的多樣性,並提供源源不絕的魚類資源。

 

緬甸居民依據過去累積的在地知識,劃設漁業保護區,彼此約束讓湖泊更具生命力。圖片來源/戴夫.都柏林博士簡報檔

 

借力使力串聯社區保護區 印度長老機制發功

 

印度那加蘭邦族稱為「Gaon Burahs」的長老傳統由來已久,既是終身制,也深受部落全體成員的認可與尊敬。舉例來說,印度人民都要遵守憲法,但憲法保障那加蘭邦有權制定自己的法規管理居住的土地,長老可決定當地違規型態的罰則。

面對這樣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印度「能力與資源機構」(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與那加蘭(Nagaland)邦決定借力使力,透過長老機制,串聯建構社區保育區(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展現在地治理的重要性與效用。

當地多年來,許多部落雖都有自己的保育區,但範圍很小,就算其中一個部落禁止獵殺山羌,隔壁部落不配合,這項禁令就顯得無濟於事。那加蘭族中,Gukhuy、Kivikhu、Sukhai三個部落組成「TIZU峽谷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生計網絡」(The Tizu Valle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 Network,TBCLN),整合每個社區保育區,全體社區成員都遵守同一套規定,讓區域內的動物都能受到保育、不斷繁衍。

TBCLN網絡的成立,是建立在那加部落世襲長老的悠久傳統上,目的是監管社區保育區裡的狩獵與漁獵行為。正因TBCLN是以傳統為基礎所建立的,那些視長老為真正領導者的族人,也表達了對TBCLN的尊重。長老展現的領導力,也在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透過這個傳統的管理機制,生態保育得以落實;借力使力,不但未摒棄傳統的管理方式,也沒有另起爐灶建立與傳統管理抗衡的機制。

 

以傳統生態知識為本經營里山地景 結合技術發展力上加力

 

這三個案例是2015~2019年間全球環境基金項下的「里山專案」(The GEF-Satoyama Project)支持的案例。

 

里山專案目的是推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保育和永續利用觀念,並提升人類在里山地景的幸福感,並使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成為主流,同時保障人類福祉,確保在改善生活的同時 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里山地景的治理必須仰賴傳統生態知識,傳統生態知識的失傳會使治理效果大打折扣,進而降低管理方案與決策的執行成效;這三個案例則說明了傳統生態知識在技術發展與地景經營中扮演的角色。

 

「我們不希望技術取代傳統生活,而是服務傳統知識、提升生態智慧,使得里山地景得以獲得最適管理。」戴夫.都柏林強調,地景經營最好能符合當地既有的傳統管理方式,結合當地的價值觀以及傳統在地知識,尊重部落慣俗以及存在已久的制度,例如以長老為尊的機制,善用一切經管里山地景。

 

註釋

 

1.本文「里山地景」泛指「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SEPLS),SEPLS意指整合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因素等不同價值觀的生產地景與海景,其中的生產活動與生物多樣性為互利關係;報導為簡化語意以此簡稱。

 

世界各地里山地景的成型,多半是由於人類長期與大自然互動,進而形成在地傳統知識與文化;或基於傳統生態知識與文化的互動。然而,里山地景飽受威脅,一部分是因為許多傳統知識不斷失傳。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撰文/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