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20-05-05

分解塑膠救星?科學家在垃圾場中發現吃聚氨酯的微生物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膠為食的細菌。這種微生物不僅能分解塑膠,還能將塑膠當成食物來驅動分解的過程。

這種細菌是在塑膠垃圾場發現的,是已知第一個會分解聚氨酯的微生物。全球每年生產數百萬噸的聚氨酯,用於運動鞋、尿布、廚房用海綿和泡沫絕緣材料等產品,但它很難回收,大部分被丟進垃圾掩埋場。

 

聚氨酯分解會釋放出有毒和致癌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殺死大多數細菌,而新發現的菌株卻能夠存活。新研究已經辨識出這種細菌及其部分重要特徵,但要實際應用於處理大量塑膠廢棄物,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學者:要廣泛使用這種細菌大概還需10年 最重要的還是減少塑膠垃圾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德國萊比錫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學者赫曼.海皮爾(Hermann Heipieper)說:「這些研究結果對於重複利用難以回收的聚氨酯產品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步。要大規模使用這種細菌大概還需要10年時間,此時最重要的是減少使用難以回收的塑膠,並減少環境中的塑膠量。」

 

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已經生產了超過80億噸的塑膠,其中大多數最終污染了世界陸地和海洋,或進入垃圾掩埋場。科學家說,塑膠對自然環境造成近乎永久性的污染。

 

研究發現新的假單胞菌菌株 耐高溫、酸性環境 可將聚氨酯當能量來源

 

這項發表在《前端微生物(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研究辨識出一種新的假單胞菌菌株。假單胞菌的特性就是能夠耐受嚴苛的環境條件,如高溫和酸性環境。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以聚氨酯的關鍵化學成分餵食該菌株。 海皮爾說:「我們發現,這種菌株可以將聚氨酯當作碳、氮和能量的唯一來源。」學界曾嘗試用真菌分解聚氨酯,但細菌更容易應用在工業上。 海皮爾說,下一步將是辨識出菌株分解聚氨酯所使用的酶的基因編碼。

 

過去研究:突變酶可分解PET塑膠瓶、蠟蛾幼蟲能吞噬聚乙烯袋

 

2018年,科學家意外創造出一種突變酶,可以分解PET製成的塑膠飲料瓶,這表示未來有機會完全回收寶特瓶。英格蘭朴茨茅斯大學酶創新中心主任約翰.麥基漢教授(John McGeehan)對這項新進展表示肯定。「某些聚氨酯分解會釋放出有毒的添加物,需要小心處理。該研究小組發現了可以處理其中某些有毒化學物質的菌株。雖然還有許多研究工作待進行,但這是令人振奮且關鍵的進展,也顯示從自然中尋找有價值生物催化劑的力量。了解和利用這種自然過程將帶來創新的回收解決方案。」麥基漢說。

 

「環境中有大量塑膠代表也有大量的碳,有機會演化出以塑膠為食的能力。細菌無所不在,演化速度也非常快。」海皮爾表示,「但這並不代表光靠微生物學就能解決塑膠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避免塑膠進入環境中。」過去的研究也曾發現,某些真菌會破壞PET塑膠,通常拿來當魚餌的蠟蛾幼蟲能吞噬聚乙烯袋。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20年03月27日),Scientists find bug that feasts on toxic plastic

 


關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EIA-CI-LOGO

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一路報導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