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
歐都
Go Pro
letsgoplay
thul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2018-05-15

漫遊「樟之細路」 走讀台灣邁向全球貿易的歷史印記

台灣山區原生的樟樹,一百多年前,是底片、香料、火藥、防腐劑等製品的原物料,重要性有如現在的石油,桃竹苗一帶勤奮的客家族群搭起腦寮砍樹刨木製樟腦,再沿著「細路」(客語小路之意),輾轉運送到港口,送到世界各地。

煉樟產業構築起台三線沿線聚落面貌。客家委員會「浪漫台三線國家自然步道」即委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大凡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與在地文史團體規劃建置,歷經一年多調查、盤點,透過402公里樟腦為首的產業細路串連,定調為「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由此揭露台灣與世界接軌的史詩。

 

這項計畫12日於關西老街上的分駐所舉辦成果發表會,歌手黃連煜以溫柔的客家曲調,彈唱濃厚的老路情感開場。關西鎮長吳發仁則分享過程中的改變,他認為,背包客增加了,小鎮也更加亮麗。

 

路線圖。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樟之細路:通向國際貿易之路

19世紀、20世紀初,台灣是蔗糖、茶葉和樟腦主要產區,生產線大多分佈於西北部山麓地帶,台三線由北而南蜿蜒而過,此處曾是世界上樟腦的主要產地,樟腦的出口量佔全球80%以上、世界第一,重要性有如現今的石油,是底片、香料、火藥、防腐劑等製品的原物料。泰雅、賽夏、漢人也因土地與自然資源的取得,歷經百年衝突。

 

「樟之細路」名為Raknus Selu Trail,Raknus是賽夏族、泰雅族稱呼樟的用詞,Selu是客家話「細路」的拼音,意思是小徑;以此點出這條路歷經的族群,以及為了樟腦的利益糾結甚深的關係,富含深意。

 

「台灣全球貿易和客家族群緊密不可分。」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說,客家人到此地拓墾,是看到生存的機會,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也從這裡接軌全球貿易經濟。這條路曾是族群衝突激烈之地,客家族群上山被「出草」了,原住民祖先則被隘丁抓來「吃番肉、煮番膏」,有血有淚,既見證族群間的慘烈衝突,又印證人與自然資源間如何互相依存。

 

依據委託單位資料,全路北起桃園的大溪、龍潭,新竹的關西、竹東、北埔、峨眉,苗栗的頭份、三灣、頭屋、獅潭、大湖、卓蘭,最後延伸到台中的東勢、石崗,以古道山徑、農路產道、綠蔭公路,串連起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生活記憶、族群與產業鏈,讓民眾藉由步道走進山村聚落,以浪漫的步調細細體會。

 

關西分駐所於1920年落成,原址為太和宮。建築外觀為古典的三角形山牆,並有多層線腳設計,上覆日本瓦,門柱以西洋幾何圖案裝飾,充滿濃厚日式風格,配色為配合警局,以白、深藍為主,後方有分駐所所長宿舍,周邊目前規劃為遊客服務中心與古蹟藝術園區使用。文字提供/千里步道提供;圖片來源/廖靜蕙

 

更具宏觀長距離步道 訴說族群發展史觀

大凡顧問公司主持人李嘉智指出,從清查過程理出先人從桃園三坑老街、新竹關西、北埔、峨嵋、三灣或者苗栗南庄一帶客家族群種植的茶區,將茶葉挑運到竹東、關西;陸路走盡就是渡船頭,從渡船頭再接船運往艋舺商港,再運往世界各個國家。

 

經過踏查,找出402公里長的連貫道路,大多數集中於新竹和苗栗縣,新竹地區150多公里約38%、180多公里位於苗栗縣內約佔46%;起點位於桃園市,終點位於台中市(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客委會即希望透過長距離步道,吸引國民旅遊以及國外遊客前來壯遊,藉由步道上每個村莊固有的族群,無論是客家或原民等文化、歷史、傳統、景觀、美食以及地方傳說,讓遊客更認識台灣族群獨特文化。

 

因此除了清理出步道原型,還爬梳了沿途特有的傳統產業以及衍生的工法,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節慶,還有沿途的「伯公」廟形式。此外,也把沿途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可以聯絡的人也都清查列出名單,提供給遊客,希望遊客到此地能與當地居民一起呼吸感受生活。

 

目前已有三組部落客踏上樟之細路,分別走了150公里、200公里或300多公里;隨著心意進入沿途的聚落,參訪當地具特色的建築、名勝,在伯公廟接受社區居民奉茶、閒聊,享用美食或借宿、露宿等,造就每組部落客不同的體驗。

 

沿途詳加記錄傳統工法以及伯公廟。圖片來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樟之細路整體規劃 復古步行吟詠壯闊史詩

發表會上,客家文史工作者陳板在會中吟誦「跟著這條Raknus 細路,從山頂行到大海,看台灣最靚的風景⋯⋯邀請大家,共下來行」,以先人的方式走這條小路,步行親炙土地,去體會先人走這條路那種不知能不能順利地交出收成換取收入的複雜心情,也一邊欣賞沿途美麗的景緻,回想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這項計畫在台北、新竹、苗栗、台中等地,共舉辦10場系列講座,邀請各界專家學者與地方人士進行對談與交流,深化台三線國家自然步道路網的內涵與特色。

 

提到為何參與浪漫台三線調查,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說,一開始客委會曾提出一些規劃,包括沿著省道台三線做高架自行車道,這令他十分擔心。所幸這個想法後來沒有落實,而改為進一步清查文史、路線,這過程客委會徵詢了千里步道的意見。為了避免縣市鄉鎮公所各自整修步道,使得步道流於片段、工程取向與人工化,千里步道建議整體的調查,把步道周邊的人文歷史都調查清楚,重新串連這些步道。

 

「這二十年來的古道熱,已經破壞掉很多古道。」楊長鎮說,以前被遺忘的古道,從記憶角落挖掘出來覺得很美,就把它找出來,以小山貓開路、並用進口的花崗石鋪回去,沒有錢就用水泥鋪路。

 

台灣的自然步道雖有不同面貌,似乎也只能接受,但他希望更多人一起參與樟之細路復舊,讓這條路成為重要文史生態標記。就像客家話說「為都生活,巡前人介路,請土地的恩惠」,意思是「我們依循這樣的方式,找到適合這塊土地的生活,用永續的環境概念看待過去敬天、敬土、敬人的歷史脈絡與人文活動。」

 

台三線山林古道論壇先導片

 

發表會當天,參與者也實地走讀連結關西渡船頭至南山里的「渡南古道」—手作步道示範段路線。這條約600公尺古道是過去鳳山溪南岸居民的出入要道,在南山大橋完工通車後逐漸隱入荒煙蔓草中,今年4月在千里步道協會、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與社區組織以及無數步道志工合力下,以手作方式全段修護,讓旅人得以重新緬懷過去的時光。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

一路報導熱愛戶外也關心環境,歡迎與各界環境NGO刊登講座與活動資訊
聯繫資訊:[email protected],OT編輯部

你可能會喜歡

熱門文章

想了解更多
stream trails
canada goose
isun
owl camp
Active Intelligence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